天親菩薩略傳
天親菩薩梵名婆藪槃豆(VASUBANDHU),新譯世親,佛滅後九百年頃,後於龍樹菩薩約二百年,西元五世紀初,生於北印度健陀羅國之富婁沙富羅城,婆羅門種族之家。父為國師,兄弟三人,兄名「無著」,弟名「師子覺」。兄乃菩薩根性人,於小乘教之說一切有部出家,修定得離欲,數次乘神通往兜率多天就學於彌勒菩薩,悟得大乘空觀,故名「無著」,並悉皆通達大乘經義,造大乘經論,解釋佛所說一切大乘教。而弟「師子覺」亦於說一切有部出家,得阿羅漢果。
天親菩薩亦於說一切有部出家,博學多聞,遍通墳籍;神才俊朗,無可為儔;戒行清高,難以相匹。造《阿毘達摩俱舍論》二十卷,深受當時新日王及王母尊信,受王及王母請留,住其都城阿緰闍國,受其供養。
天親既先遍通十八部義,妙解小乘,執小乘為是,不信大乘,謂摩訶衍非佛所說。無著菩薩既見此弟聰明過人,識解深廣該通內外,恐其造論破壞大乘。無著菩薩住在本國,遣使往阿緰闍國報天親云:「我今疾篤,汝可急來。」天親即隨使還本國,與兄相見諮問疾源。兄答云:「我今心有重病,由汝而生。」天親又問:「云何賜由?」兄云:「汝不信大乘恒生譭謗,以此惡業必永淪惡道,我今愁苦命將不全。」天親聞此驚懼,即請兄為解說大乘,兄即為略說大乘要義。天親聰明殊有深識,即於此時悟知大乘理應過小乘;於是就兄遍學大乘義,後如兄所解,悉得通達解意,既明思惟,前後悉與理相應,無有乖背,始驗小乘為失,大乘為得;若無大乘,則無三乘道果。昔既譭謗大乘不生信樂,懼此罪業必入惡道;深自咎責欲悔先過。往至兄所陳其愚迷,今欲懺悔,未知何方得免,云:「我昔由舌故生譭謗,今當割舌以謝此罪。」兄云:「汝設割千舌亦不能滅此罪;汝若欲滅此罪,當更為方便:汝舌能善巧譭謗大乘,當以此舌善巧解說大乘。」無著菩薩歿後,天親菩薩方造大乘論,解釋諸大乘經。華嚴、涅槃、法華、般若、維摩、勝鬘等,諸大乘經論悉是天親菩薩所造。又造唯識論,釋攝大乘三寶性甘露門等諸大乘論。 凡天親菩薩所造,文義精妙,有見聞者靡不信求,故天竺及餘邊土學大小乘人,悉以天親菩薩所造論為學本,異部及外道論師聞天親菩薩名,莫不畏伏。於阿緰闍國八十歲入滅。雖跡居凡地,理實難思議也。(以上依據《婆藪槃豆菩薩傳》真諦三藏譯《大正藏》第五十冊。)
古來稱天親菩薩為千部論主(小乘五百部,大乘五百部),其著作現存的有《唯識三十論》、《佛性論》、《十地經論》、《涅槃論》等二十九部。此等著作古來曾作系統性的分類,即玄奘門弟之「法寶」《俱舍論疏》中作六部份:小乘經論、般若經論、解深密經論、法華經論、如來藏經論、涅槃經論。而華嚴「澄觀」之《華嚴玄談》作五部份:小論、般若論、唯識論、法華論、十地論。
依此等多種著作,可窺知天親菩薩智慧深廣。而其晚年思想圓熟時期之代表作即是《唯識三十論頌》與《淨土論》。
關於大乘教之著作,主要如左:
唯識三十頌一卷 唐.玄奘譯
唯識二十論一卷 同上
攝大乘論釋十五卷 梁.真諦譯
佛性論四卷 同上
十地經論十二卷 後魏菩提流支譯
法華經論二卷 同上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一卷 同上
若言其信仰究竟在那一邊?此亦如龍樹菩薩,著書遍亙各宗教理,實難直下斷定;然而其主著之《攝大乘論釋》--無著菩薩《攝大乘論》之注釋--之結尾有
我說句義所生善 因此願悉見彌陀
由得淨眼成正覺
之語,就此可察知天親菩薩之意,乃在願生西方淨土;而此《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之冠頭亦以
世尊我一心 歸命盡十方
無礙光如來 願生安樂國
之偈呼應之。誠然此《願生偈》雖系小篇短章,卻深能吐露其信仰,故繼龍樹菩薩之後被推崇為淨土教之祖師。
來源:http://www.淨土宗.org/%E6%B7%A8%E5%9C%9F%E5%AE%97%E5%96%84%E5%B0%8E%E6%B5%81/..%5C%E6%B7%A8%E5%9C%9F%E5%AE%97%E5%8F%A2%E6%9B%B8%5C%E5%BE%80%E7%94%9F%E8%AB%96%E8%A8%BB%E8%A6%81%E7%BE%A9%5C%E5%A4%A9%E8%A6%AA%E8%8F%A9%E8%96%A9%E7%95%A5%E5%82%B3.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