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菩薩的故事 婦人與帝釋
從前有一位菩薩行者,由於多生累劫布施行善,感應投生為忉利天的天主||帝釋。他雖然位尊榮高,卻不恃榮而驕。
帝釋慈悲心切,非常關心世人的禍福安危,時常遊化人間,觀察民間疾苦。看到愚痴的人,心中非常憐憫;對有智慧的人,十分愛護,常以佛理教導。
帝釋靜時,常反觀思惟:無常、苦空、非常之妙理;在修持上,非常精進,沒有懈怠。
有一次,他在天上見到宿世的好友,已投胎轉世為一富家商人婦,住於市集,沉迷於財色之中,正坐在自家的店舖裡,經商營利,不知道諸法無常之理。
為教化老友,帝釋便化為一衣飾光鮮的商人,來到婦人的商店,好像要買東西的樣子。婦人看到生意上門,非常高興,就叫兒子去屋裡拿椅子來請商人坐。
商人目不轉睛的瞧著婦人,忽爾微微一笑。婦人執守情操,不解其意,心中責怪商人輕佻無禮,亦怪兒子許久才把椅子拿來。
婦人嫌兒子遲遲才來,返手就打了兒子一下。商人睹此,未發一言,又是噗然一笑。
市集熱鬧擁擠,在商人旁邊有一個孩童,正敲擊著手中的皮鼓,以為娛樂。商人睹此情景,又是一笑。
在婦人店舖的對面,有一座神廟,有一個兒子,因為父親生病,為祈父病早日康復,正在殺牛祀鬼,求神消災。商人見此情形,又是微微一笑。
這時對街一個婦人,懷中抱著孩子,朝商人走來。孩子拿著玩具,手舞足蹈地在玩著,不小心玩具割傷了母親的臉,血流至頸,婦人亦不怒斥責罵。商人見之,又是一笑。
那富家商人婦,看到商人不言不語,卻連連微笑,覺得希奇,就問道:
「你這位先生很奇怪,來我面前,微笑不止,我嫌兒子動作慢,打他一下,你也笑,這是怎麼一回事?」
「我的好朋友,你真的不記得我了啊?」商人嘆息地說。
婦人對商人古怪的問答,茫然不解,心中十分不悅。
商人說:「在過去世時,您的兒子是您的父親,汝父死後,魂神一直繫掛著您,所以今生投胎,做了您的兒子。只此一世轉世,便不識自己的父親,更何況那長遠的輪迴投胎轉世呢?您打的兒子,卻是您宿世的父親,這就是我微笑的原因。
至於那打鼓玩耍的孩童,宿世原是隻牛;死後,魂神投胎到牛主人家,生做兒子。主人卻用其牛皮做成這小鼓。這孩子今天打鼓玩樂,卻不知道這鼓皮,原是宿世自己的身皮,所以我才發笑。
至於那殺牛祭神,為父求神消災的兒子,行為非常荒誕;為求自己親人活命,卻去殺害另一條生命!世間沒有比這個為求命而殺生,再不吉祥的事了。這種行為就如服毒救病,只能置人於死地,又如何救得了人呢?他的父親一死,隨將投生為牛,世世受屠宰之苦。而今日被宰殺祭祀的那條牛,卻將投生為人,遠離血塗之苦,這是我發笑的原因。
至於那幼兒,以玩具割傷母親的臉龐,在宿世時原是小妾;今日的這個母親,宿世是正妻。正妻專制惡毒,心懷嫉妒,常常酷打小妾,小妾心中怨恨不化,含恨而死。死後魂神投生為正妻的兒子,來報宿世之仇。是以常常抓傷其母之面孔、身體,母親卻不敢發聲怨言,這是我笑之因啊!
唉!人心真是無常,從前可以恨的要死,現在卻可以愛的半死,眾生之心真是非常啊!
經曰:耽於色者,不見正道;溺於邪聲者,不聞佛音。
所以我才笑您們啊!世之榮華,猶如閃電,一閃即逝,您應當覺悟世間萬事萬物的非常之理,不要再愚痴迷惑下去了;速捨聲色犬馬,崇德修持,奉持六度妙行。
我今日來此,後天還會再來看您。」商人說完後,即消失了蹤影。
婦人悵然若失地回到家中。
有好事者,將此事傳開。不多時,全國的人民,都知此事,上至國王、宰相,下至販夫走卒,都在等待商人後日的出現。
到了後天,沒有看到商人再出現。卻見一相貌醜陋,衣服襤褸的人,來敲婦人的門說:
「我的朋友在裏面,請叫她出來相見!」
「門口有一像似乞丐的人找夫人。」看門的人,進去告訴婦人。
婦人即來門口,對那衣服破爛的商人說:
「您不是我那日見到的朋友。」言訖,轉身便欲離去。
這時化做乞丐的帝釋,搖頭笑道:
「我只是形相變化,換了破爛的衣服,你就不認識我了,更何況是二世、三世,甚至多身累劫的投胎轉世呢?您們應當精進學佛,明白因果,在智慧上有所啟發。所謂逢佛出世難,道行高的比丘,是很難請得應供的。汝當親近如此的善知識,才能在漫漫長夜中,替自己找出一條明路來。
人命在呼吸間,不要隨順世間的五欲六塵,而迷惑了自己的心志。」
帝釋說完後,隨即不見。圍觀的人民、國王、大臣,聽了帝釋這番話,頓然自夢中驚醒,全國歡呼讚歎,開始學習菩薩六度之行,奉行十善,民心改造,常懷菩薩之心,自然感應一國和諧安樂。
受帝釋點化的婦人,即彌勒菩薩的前身;帝釋,即釋迦牟尼佛的宿世。
世人累劫在生死苦海中輪迴,投胎轉世,以不同的形貌來受報,只要心志不變,不於六塵中迷失了心性,則不論現何業報身,皆可借假修真,而趨入圓滿佛道。千萬不要像文中的婦人||彌勒的宿世,只是一世的投胎轉世,嫁作商人婦,就在金錢、美貌、眷屬中迷失了自己。
可幸的是,婦人有帝釋的指點。吾等讀者,今日讀此文,不是亦如蒙帝釋指點一般嗎?奉勸諸君,趕快看破,放下身邊的五欲情纏,識達本源,學佛修行,體解大道啊!
【大正卷三:六度集經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