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二 十 五 章
有 物 混 成 。 先 天 地 生 。 寂 兮 寥 兮 。
獨 立 而 不 改。 周 行 而 不 殆 。 可 以 為 天 下 母 。
吾 不 知 其 名 字 之 曰 道 。 強 為 之 名 曰 大 。
大 曰 逝 。 逝 曰 遠 。 遠 曰 返 。
故 道 大 。 天 大 。 地 大 。 王 亦 大 。
域 中 有 四 大 。而 王 居 一 焉 。
人 法 地 。 地 法 天 。 天 法 道 。 道 法 自 然 。
第二十五章 混成章 第二十五講 道的真面目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道的真實面目本來就是無名的,但是我們相信它是一個大物體,一個混成物,也即是鴻濛未判之前,天地未分之前的 [無極].它在天地未分之前,就又了,所以是--先天地而生.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
它沒有聲音,也沒有形相.超然於萬物之上,因此它是亙古不會改變的.
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而且它周行天下,循環不息,你看萬物沒有一樣不是一靠它而生生化化的,所以它可以說是天下萬物的母親啊!
吾不之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像這樣微妙的變化,吾不知道怎樣去稱呼它.只好給它取各名字,叫做 [道].如果再勉強去取一個名字,就應該稱為 [大].
大曰逝.
大到沒有極限,不就是消逝了嗎?所以這個 [大]也不是最洽當的名稱,應該稱為 [逝].
逝曰遠.
消逝到極限,不就是很遠了嗎?所以這個 [逝]也不是最洽當的名稱,應該成為 [遠].
遠曰返.
到很遠的地方,又能夠循環回來,不就是 [返]嗎?所以這個 [遠]也不是最洽當的名稱,應該稱為 [返].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因此能夠生天生地生萬物的 [道]是最大的.其次是能夠覆蓋,一切萬物的天,它也是大的.再其次是能夠承載萬物的 [地]了,它也是大的.再其次就是能盡天地之德的聖王了.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所以在宇宙之中,可分為四種大,而聖王就居於其中的一種.
人法地.
但是世人只知道聖王大,而不知聖王之所以為大,乃是效法於天地之德.因此人受大地的承載之恩,也應該效法大地才是.
地法天.
地受天的覆蓋,所以大地也時時刻刻在效法天的法則而運轉.
天法道.
然而 [道]又是 [天]的依歸,所以天也是效法 [道]的法則而周流不息.
道法自然.
而道呢?它是生天地萬物之母,它是無為的,像這樣無為而為的做法,不就是好像它在效法自然嗎?因此我們修道,行道的的最後的步驟,也當效法 [道]的無為自然,也就是說有功德於天下,也不去居功,有能力也不仗恃自己的才幹,這樣才能達到無爭無欲無為的自然境界.
後記:
[不於境上生心]..此言出自六祖壇經定慧品.也就是說不管面對什麼環境,人事上的是非善惡喜怒哀樂,都不要再生出多餘的心(好奇心.妄想心.貪心.執著心....等等).這就接近無為了.由此可見,佛家與道家,的道理是相通的.合稱理學.這道的真面目,看似遙不可及.其實早就在每個人心中了.那就是[慈].慈愛的父母親的心,它是無為的.不求回報的.對動物的慈悲心,那也是不求回報的.老師的諄諄教誨,那也時不求回報的....等等.有許多例子都是無償的.它是出自自然人原本來的心.只是平時我們都沒去注意而已.如果說,凡是能夠把慈愛之心擺在前面,把把名利得失計較毀譽..等等的心擺在後頭甚至捨棄.那麼,我們的世界會是什麼樣的世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