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四 十 一 章
上 士 聞 道 。 勤 而 行 之 。
中 士 聞 道 。 若 存 若 亡 。
下 士 聞 道 。 大 笑 之 。 不 笑 。不 足 以 為 道 。
故 建 言 有 之。
明 道 若 昧 , 進 道 若 退 ,
夷 道 若 類 , 上 德 若 谷 ,
大 白 若 辱 , 廣 德 若 不 足 ,
建 德 若 偷 , 質 真 若 渝 ,
大 方 無 隅 , 大 器 晚 成 ,
大 音 希 聲 , 大 象 無 形 。
道隱無名。
夫 唯 道 , 善 貸 且 成 。
第四十一章 聞道章 第四十一講 道的尊貴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上等的賢人,因為根基深厚,見識超群,志量廣大,所以一聽到 [道],就志與道合,努力的去力行實踐.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中等根智的人,因為見識不足,對道的認識不清,所以雖然有緣聽到道,也有慕道之心,但是道心總是不能持續長久.
下士聞道.大笑之.
下等愚頑的人,因為見識淺薄,不知道 [道]為何物,而且本性迷昧,貪想慾樂,所以一聽到 [道]就哈哈大笑.
不笑.不足以為道.
哈哈!如果這些愚昧的下等人,不笑的話,還不知道 [道]的尊貴在於何處.
故建言有之.
所以在古時候,有些先見之明的人立下了一些含有哲理的言詞,如下:
明道若昧.
一.明白大道的人,他的作為必是機智全無,意念清靜,這種人因為大智若愚,所以從外表看來,好像很愚昧的樣子.
進道若退.
二.行道的人,因為不作有為之事,不逞勞心勞力之能,事事讓人三分,不敢先進於人.
夷道若類.
三.有道德的人,因為心與道合,不作矜異之舉,不說矜奇之言,不分富貴貧賤,很平實感.
上德若谷.
四.上等道德的人,心量廣大,涵受一切,如空谷一般.
大白若辱.
五.心裏潔淨的人,像明月當空,像蓮花出於於淤泥一樣,雖然他們純真貞潔,可是他們仍不計較得失是非,好像受辱的樣子.
廣德若不足.
六.有廣大德行的人,常常不自以為有德,所以仍然很謙虛.
建德若偷.
七.建立廣大功德的人,他常常不向人誇耀他的功德,就好像小偷一樣,偷偷摸摸的去做,不想讓別人知道.所以是 [建德若偷].
質真若渝.
聖人的品性之質最為純真,但仍然不執著於事物分別之中,由於他的本然天性,所以聖人的心好像是變的.
大方無隅.
廣大的空間,如宇宙之大,浩瀚無垠,所以沒有角落可立,好像聖人之心,心量廣大,無邊際無角落一般.
大器晚成.
世上要完成一件大器物,必須經過很長很長的時間才能完成,要成為一個偉人,也是一樣,必經時間與人格的考驗,才能得到真正的成就.所以是 [大器晚成].
大音希聲.
汽車跑的時候有聲音,飛機飛的時候有聲音,可是宇宙的律動,天體超音速的運轉,能夠響澈整個宇宙的大聲音,但是人住在宇宙之中,就好像人坐在飛機之內,卻聽不到它的聲音,所以是 [大音希聲].
大象無形.
有形體的東西,一定是有限大,只有無形的東西,才能無限大,就像無極的虛空一樣,所以是 [大象無形].
道隱無名.
[道]雖然是一切萬物的大根源,可是至玄至微,無形跡可尋,因為它很隱微,好像連名字都沒有,所以是 [道隱無名].
夫唯道.善貸且成.
所以說 [道]這個大生命力的本體,經常把它的力量 [氣],借給萬物,資助萬物,成就天下的萬物,等到他們生成之後,不用了,才將借用的 [氣]還給 [道],所以是 [善貸且成].
後記: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有人信以為真,花一生時間在尋找,有人半信半疑,有人卻罵他是瘋子.而 [道]的存在,何嘗也不是如此,就像許多人一生勞勞碌碌,忘了呼吸的存在,忘了健康的重要,忘了心靈的健全...等到它開始意識到呼吸不順了,健康失去了,找不到心靈的歸宿了..一切可能就太遲了.當時秦始皇為了立萬世的績業,建了萬里長城,又派人找長生不了藥.不僅藥沒找著,還留個萬世罵名.因此,對自己要早早有先見之明,要明白什麼才是人該追求的目標.當然不是說叫著所有人都放棄事業,開始追求 [道].而是要在事業中,在週遭人,在家人中.把道給找出來,保存好.
相信不久之後,你會發現,我們從自然界中借貸出太多東西,也浪費太多東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