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
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
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不爭章第六十八 (最佳的勇士)
善為士者不武。
白話注解:最佳的勇士,絕不會誇張自己的武力,也不會逞強好鬥,更不會顯出凶狠的樣子。
善戰者不怒。
白話注解:最好的戰士,是時時保持太和之氣,以及養精蓄銳,絕不會輕易就暴躁發怒。
善勝敵者不與。
白話注解:最會打勝仗的將帥,是最不想要宣佈和敵人交鋒打戰,如果宣佈與敵人交鋒打戰,也是為了早日和平著想。
善用人者為之下。
白話注解:最會用人的長官,常常關懷部下,為部下著想,如此的信誠關照,才能讓部下信服擁戴。
是謂不爭之德。
白話注解:以上這些都是不與人相爭的美德。
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白話注解:也是用人的真正力量,這就是配合天地之德,順其古道,所表現的極致呀!
後記:體罰,在愛的教育名詞尚未出現時,我想幾乎是所有為人子必經的歷程.身為長者或是長官,常常為了糾正子女或下屬,為了得到立即的效果往往用權威
.官威.階級.來讓被糾正者達到他想要的目的.這種行為是不得人心的開始,也不是一個領導者該有的作風.為什麼呢?因為傷了和氣與感情.孟子離婁上,公孫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於正也。』則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則惡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這也是易子而教的由來.既然不能以身作則,既然無法以德服人,那就先修練自己沉的住氣,我想這是老子的用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