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不搏。搏者不知。
聖人不積。
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不積章第八十一 (聖人的使命)
信言不美。
白話注解:信實的話,不是花言巧語,所以聽到耳裏,總是不悅耳不動聽。
美言不信。
白話注解:花言巧語的話,雖然動聽,可是不一定是從心裏講出來的,因此這種話,總是缺乏信用實在。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白話注解:美好的事物,良善的言語,不必去費口舌爭辯,費了口舌爭辯的事情,便非良善的言語,也非美好的事物。
知者不搏。
白話注解:求真知的大智慧者,社會知識不必廣博,廣博反而得了「知障」,這就是聖人「守一而萬事畢」的原理。
搏者不知。
白話注解:所以,求得外在廣博的知識,不一定就是真知的大智慧者,因為追求外在的形象,越追越遠,越追越迷,而且永遠無法探求真正的答案。
聖人不積。
白話注解:因此,聖人不必追求外在的知識,更不必追求物慾來佔為己有。
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白話注解:他只是奉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人,去禮讓人,然而他卻沒有想到自己所做的結果,反而受人來欽佩,讓人來崇敬;不但如此,另一方面,更使 祂的博愛精神,留在世人的心靈中,刻下了永恒的追思和懷念。
天之道。利而不害。
白話注解:因此, 祂好像上天的道理,只是利益萬物,而不去侵害萬物。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白話注解:聖人的道理,只是負擔調合大自然的使命,而並不與人群相爭
後記: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所遇到的人事物,都有其因緣存在,為此必須了其因緣得解脫之道就是了果結善因.事障障眾生,理障障菩薩.眾生因為一切所欲之事而起種種煩惱而不得解脫,而修菩薩道的行者卻因知障而不能得正覺.猶記神秀大師偈曰: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大師偈曰: 「菩提本無樹、明鏡易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兩者便因為在認知而造成漸悟與頓悟的差異.佛陀在成道時曾說:「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着,不能證得。」這又與惠能大師與老子說言都相互契合,人本來就存在著道,只是被外在物慾所矇蔽,被煩惱所困擾.如第五章所言,那啟動佛性慈悲心的大風箱,原本就存在著,只是你未曾去搖動它,它又怎麼能生出斡旋天地的造化呢?聖人知道這個道理,他知道本性就如同源源不絕的泉水,你愈是去奉獻舀水幫助眾生,它愈是生發出更強更大的能量.因此,在頓悟之後必須要認知自己的使命就如同牧羊人一般,不是帶領著羊群,而是利益著羊群.我想中庸第二十二章,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就差不多是這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