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10 19.44.54.jpg  

三界名詞詳細註解

佛教三界   1.欲界.     2.色界.     3.無色界.

道教三界   1.現世界. 2.太極界.  3.無極界.

印度教三界 1.地界.     2.天界.     3.空界.

 

解釋:

1.欲界泛指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 有淫.食二欲的眾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處所居的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

六道梵文agatī),又名六趣六凡六道輪迴,五趣者,即欲界六天、人、餓鬼、畜生、地獄也。本該六趣,以阿修羅通於諸趣,故但言五。雜居者,五趣雖果報苦樂不同,總居於欲界故也。(欲界六天者,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也。梵語阿修羅,華言無端正。)三界九地之一。即地獄、餓鬼、畜生、人、天等五趣雜居之地,因其皆有欲,故合為一地。

在佛教的經論之中,也有說五趣,是指除了阿修羅以外的欲界五種眾生境界,因為阿修羅事實上遍布在其它的五個界,所以沒有特別單獨與其他五趣並列。

法華經》指:「六道眾生生死所趣。」十界中由上而下的六道分別指:

天道:人如果能夠行十善業,死後將升天界享受快樂。天人壽命很長且有大能,一動念萬般華衣美食隨處湧出;缺點是往往因生活太好而殆慢佛法。眾生六道輪迴,不會永恆存在於一道不變,天人壽命雖然很長但也有盡頭,之後還要進入輪迴,下墮為人、阿修羅、畜生、餓鬼、乃至地獄

天人死前會有五種症狀:衣裳垢膩、頭上花萎、身體臭穢、腋下汗出、不樂本座,稱為「天人五衰

 

人間道:泛指人一切生老病死,依據福報與因果不等而論定,依此生所修而決定投往何處。人又分為上士、中士、下士,而若肯勤而修練下下人亦可得上上智,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由於天道幾乎都有享不完的樂,而其他四道似有受不完的苦。為人道苦樂參半,若受人指引或自悟正道,往往能覺悟體察。且人壽約莫百年,故入此道者,最能感受喜怒哀樂,成則上理天敗則入無間,是非常關鍵的五趣之地。

修羅道阿修羅梵文असुर Asura巴利文असुर Asura),亦譯為阿須羅阿索羅阿蘇羅阿素落阿須倫阿須輪,直譯為「非天」,意思是「果報」似天而非天之義,也就是相對於「天人(即天眾、提婆)」的存在。

佛教中是六道之一,是欲界天的大力神或是半神半人的大力神。阿修羅易怒好鬥,驍勇善戰,曾多次與提婆神惡戰,但阿修羅也奉佛法,是佛教護法神天龍八部之一。

然不同經論對阿修羅的說法略有差異。如《首楞嚴經》中將阿修羅依胎、卵、濕、化四生而分四種:

(1)有修羅於鬼道以護法力成通入空,此係從卵而生,鬼趣所攝。

(2)若於天中降德貶墮,其所卜居隣於日月,此阿修羅從胎而出,人趣所攝。

(3)有阿修羅執持世界,力剛無畏,能與梵王及天帝釋四天爭權,此係因變化而有,天趣所攝。

(4)別有一分下劣阿修羅,生於大海心,沈於水穴口,此係因濕氣而有,畜生所攝。

《佛地經論》則謂阿修羅種類不定,或為天,或為鬼,或傍生。

在佛教中,其形象大部分源自印度教中的阿修羅,但是也有部分的特性是只有在佛經中提到的。阿修羅道非常特別,佛經說:阿修羅男身形醜惡;阿修羅女端正美貌。故阿修羅王常常和帝釋天為首領的提婆神群戰鬥,因阿修羅有美女而無美食,而帝釋天有美食而乏美女,兩神相互妒忌,時傳爭戰。故俗謂戰場為「修羅場」。

法華經序 品列有四個阿修羅王,即婆稚阿修羅王、佉羅騫馱阿修羅王、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羅侯阿修羅王。婆稚,意為勇健,是阿修羅與帝釋天作戰的前軍統帥;佉羅騫 馱,意為吼聲如雷,亦名寬肩,因其兩肩寬闊,能使海水洶湧,嘯吼如雷鳴;毗摩質多羅,意為花環,其形有九頭,每頭有千眼,九百九十手,八足,口中吐火;羅 侯,意為覆障,因其能以巨手覆障日月之光。每位阿修羅王都統領千萬名阿修羅,稱為阿修羅眾,或稱阿修羅眷屬。

出生為阿修羅的業因為何?佛教諸經論多說為瞋、慢、疑三種。《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卷1列舉十種能令眾生得阿修羅報之業因︰

  1. 身行微惡,2. 口行微惡,3. 意行微惡,4. 起憍慢,5. 起我慢,6. 起增上慢,7. 起大慢,8. 起邪慢, 9. 起慢慢,10. 迴諸善根向修羅趣。

 

畜生道:又稱旁生傍生橫生畜生道傍生趣,與地獄道、餓鬼道合稱三惡道。六道之一,指的是飛禽走獸等多種動物,在民間用語上主要是指禽、獸,或寫作畜牲

  • 據佛教經論記載,畜生趣可分為胎、卵、濕、化四生,與人相同,雖遍在五趣,然本處在大海中。其種類:
  1. 若依住處,可分(1) 空行、(2) 陸行、(3) 水行三種。
  2. 若依晝夜,則有(1) 晝行、(2) 夜行及(3) 晝夜行三類。
  • 畜生道種類繁多,差別不等,《正法念處經》說有四十億種,《樓炭經》說畜生道各各不同,大約有三類,一魚,二鳥,三獸。此三類中各有無數種。
  • 畜生,梵語底栗車,亦雲傍生,以其形傍(身多橫住),行為亦傍(心多不正),故雲傍生。
  • 約『類受』言:此道眾生,包含甚廣,舉凡飛禽走獸,羽毛鱗介,或四足多足,有足無足,水陸空行,皆攝屬之。

其壽命之長,或一日一夜,或如龍王等為一中劫,實無限定。

  • 輪迴到畜生道的因是愚痴。由於往昔造作如下之五事而種下墮入畜生之業因:犯戒私竊、負債不還、殺生、不喜聽受經法、常以種種因緣阻擾他人舉辦齋會。《辯意長者子經》卷1:「有五事,作畜生行墮畜生中。何謂為五?
  1. 一者犯戒私竊偷盜;
  2. 二者負債,觝而不償;
  3. 三者殺生,以身償之;
  4. 四者不喜聽受經法;
  5. 五者常以因緣艱難齋戒施會,以俗為緣。」
  6. 一身行惡,
  7. 二口行惡,
  8. 三意行惡,
  9. 四從貪而起諸惡,
  10. 五從嗔起諸惡行,
  11. 六從癡起諸惡行,
  12. 七毀罵眾生,
  13. 八惱害眾生,
  14. 九施不淨物,
  15. 十行於邪淫。
  • 據新譯《婆沙論》中說,諸有情因造作種種愚癡業,或因身語意各種惡行,墮於畜生道中。
  • 《業報差別經》中說,具造十業,得畜生報。

 

餓鬼道:又稱薜茘多。餓鬼略有二種:「一者人中住,二者住於餓鬼世界。是人中鬼,若人夜行,則有見者。餓鬼世界者,住於閻浮提下五百由旬。」[1] 前者是指生活在人類周圍,但大部分人無法見到的鬼道眾生,除了極少數有福報、威能者之外。大多數餓鬼生活飢饉貧乏,貪婪多欲,永遠無法滿足,此般餓鬼所居的世界稱為餓鬼道,是六道輪迴中的惡趣。餓鬼中也有富足,有大能力者,其力堪比於天人民間信仰中有些神祇,也被佛教認為是具有大能力的鬼王。

佛經中,關於餓鬼的種類,諸經論所說互有不同。

如《順正理論》說餓鬼可分成三大類:無財、少財、與多財。[2]

無財鬼又分成

  1. 炬口(又稱焰口):飲食入口就化為火焰。
  2. 針口:咽喉細小如針,無法吞嚥食物。
  3. 臭口:嘴巴腐爛發臭,不能飲食。

少財鬼分成1.針毛 2.臭毛 3.癭

他們外表醜惡,專門以吞食不淨物為生,如尿唾液等。

多財鬼則分成

  1. 棄者:以人類祭祀物(食物冥鏹等)為生。
  2. 失者:以人類遺失物為生。
  3. 大勢:指夜叉羅剎等大力鬼王,他們的神通福報近於天人,有些在民間廣受香火的地方神祇,也被佛教認為是具有大能力的鬼王,他們也能降福施災甚至研習佛法

《大智度論》則說鬼有二種:弊鬼、餓鬼。 弊鬼者,如天受樂,但與餓鬼同住,為餓鬼之主; 餓鬼者,腹如山谷,咽如針頭,唯有黑皮、筋、骨三事,無數百歲不聞飲食之名。[3]

不過,少數者除外,絕大多數餓鬼道的眾生非常痛苦。他們的痛苦是我們所無法想像的。餓鬼小孩的頭很大,長滿、腹部鼓漲;經常很餓,連一點吃的也得不到,一滴水也得不到。之所以會投生在餓鬼道是因為的緣故。餓鬼道的眾生是胎生的,而且每胎便會生下幾百個小鬼嬰。

與「鬼」的不同

餓鬼和通常所說的「」並不相同。餓鬼和人一樣,為六道的一部份,擁有色身(物質身);和鬼接近的概念在佛教稱為中陰,是有情往生前的暫時狀態。

生餓鬼道的原因

《法苑珠林》卷六:鬼神部(11之5)業因部第五記載:
如智度論說。惡有三品。但造下品之惡。即生餓鬼趣中。如依十地論。亦同此說。於十惡業。隨造何業。一一先生三塗。後得人身。

若依正法念經說。若起貪嫉邪吝諂曲欺誑於他。或復慳貪積財不施。皆生鬼道。從鬼命終。多生畜生道中。受遮吒迦鳥身。恆常飢渴受大苦惱。唯飲天雨仰口而承。不得更飲餘水。是故常困飢渴也。

依業報差別經說。具造十業生餓鬼中。

  1. 身行輕惡。
  2. 口行輕惡。
  3. 意行輕惡。
  4. 慳澀多貪。
  5. 起非分惡。
  6. 諂曲嫉妒。
  7. 起於邪見。
  8. 愛著資生即便命終。
  9. 困飢而亡。
  10. 枯渴而死。

以是業生餓鬼中。

又分別功德論說。有諸沙門行諸禪觀。或在塚間。或在樹下。時在塚間觀於死屍。夜見餓鬼打一死屍。沙門問曰。何以打此死屍耶。答曰。此屍困我如是。是以打之。道人曰。何以不打汝心。打汝死屍。當復何益也。
於須臾頃。復有一天。以天曼陀羅花散一臭屍。沙門問曰。何為散花此臭屍耶。答曰。由我此屍得生天上。此屍即是我之善友。故來散花報往昔恩。道人答曰。何不以花散汝心中。乃散臭屍。夫為善惡之本。皆心所為。乃捨本求末耶。

面燃鬼王傳說

釋迦佛的侍者阿難尊者在林間禪定時,忽見一位餓鬼鬼王,自稱「面燃」,說阿難三天之後將墮落餓鬼道。想避免就要布施餓鬼,供養三寶。阿難於是請佛陀指示,佛祖授以《陀羅尼施食法》,後阿難依法,設「面燃大士」的牌位,設齋供僧來祈福,因此獲得解脫。

「面燃」究竟為何邂逅阿難,佛教說法有數個:一是祂是觀音大士化身,故稱「大士爺」。二是祂原為諸鬼的首領,因受觀音大士教化而皈依其門下,從此被稱作「大士爺」,成為護持盂蘭節普渡事項的護法神

鬼子母神傳說

傳說釋迦牟尼佛住世時,餓鬼「鬼子母神通很大,她為了養活許多子女,專殺害人間的嬰孩為生。於是,釋迦佛施展法力,把她的鬼子女藏在佛的食缽中。鬼子母無法找到孩子,只好向佛求救。佛向她說教,要求她不要殺世間嬰孩為食,並且願意在自己的眾用餐之前,先布施食品給她們餓鬼。「鬼子母神」悔悟,從此護持佛門,成為了佛教的重要護法神之一,還專門保護幼童。

由此典故可知,餓鬼道中的眾生不單自己難得飲食,而且每胎便有幾百個小孩出生,令生活更見困苦。

 

地獄道 那落迦梵文नरकNaraka)或捺落迦梵文निरयNiraya),又譯為地獄,佛教術語,六道之一,曾作惡眾生,將會投生此道受苦,直到業報結束,與餓鬼、畜生並列為三惡趣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卷1:

「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地獄報:

  1. 身行重惡業;
  2. 口行重惡業;
  3. 意行重惡業;
  4. 起於斷見;
  5. 起於常見;
  6. 起無因見;
  7. 起無作見;
  8. 起於無見;
  9. 起於邊見;
  10. 不知恩報。

以是十業得地獄報。」

構成

不同佛經中對於地獄的描寫亦有不同,有八大地獄、一百三十六地獄、六萬四千地獄等等說法。

地獄有所謂「四類十八地獄」,四類即八大地獄、近邊地獄(游增地獄)、八寒地獄、孤獨地獄。其中最主要的是八大地獄,熔爐奇熱,故又稱八熱地獄。但八熱地獄和八寒地獄有是根本地獄兩大類,上下縱貫的八大炎熱地獄,以及四方連橫的八大寒冰地獄。

阿毗達磨俱舍論

眾生所居住的閻浮提下方4萬由甸處為無間地獄,於八熱地獄旁邊1萬由甸並再向下3萬2千由甸處有橫向延伸的八寒地獄,八寒地獄均距離前一個地獄2200由甸。

長阿含經

有八熱地獄、十地獄及十六地獄之說。和其他的地獄說法最大不同處在於地獄並非位於地下,而是位於世界盡頭。

須彌山世界最外側被有如輪子般的鐵輪山包住,鐵輪山又分內外;地獄與閻魔王宮便位於此處。雙重鐵輪山間是太陽與月光無法到達之處,並常猛烈吹著名為僧佉的暴;這種風能把人間界的東西全部吹成粉末,且帶有超高溫的火焰以及惡臭。

其八熱地獄依序為想地獄、黑繩地獄、推壓地獄、叫喚地獄、大叫喚地獄、燒灸地獄、大燒灸地獄、無間地獄。十地獄依序為厚雲地獄、無雲地獄、呵呵地獄、奈呵地獄、羊鳴地獄、須乾提地獄、憂鉢羅地獄、拘物頭地獄、分陀利地獄、鉢頭摩地獄。

十六地獄依序為黑沙地獄、沸屎地獄、五百釘地獄、飢地獄、渴地獄、一銅釜地獄、多銅釜地獄、石磨地獄、膿血地獄、量火地獄、灰河地獄、鐵丸地獄、釿斧地獄、犲狼地獄、劍樹地獄、寒冰地獄。

正法念處經

八熱地獄的四面各有四個門,門外各附有四個小地獄;又名十六遊增地獄、四門地獄、副地獄或近邊地獄,與八熱地獄合計共一百三十六地獄。

其四個小地獄為煻煨增地獄、屍糞增地獄、鋒刃增地獄、烈河增地獄。

八熱地獄

活大地獄(Sañjīva)

位於閻浮提地下1千由旬處,長寬各1萬由甸。刑期為等活地獄的500年,等同於人間的1兆6653億年。

黑繩大地獄(Kālasūtra)

位於活大地獄之下,痛苦程度為等活地獄的10倍。刑期為黑繩地獄的1000年,等同於人間的13兆年。

合大地獄(Saghāta)

位於黑繩大地獄之下,痛苦程度為黑繩地獄的10倍。刑期為眾合地獄的2000年,等同於人間的106兆5800億年。

叫喚大地獄(Raurava)

位於合大地獄之下,痛苦程度為眾合地獄的10倍。刑期為叫喚地獄的4000年,等同於人間的852兆6400億年。

大叫喚大地獄(Mahāraurava)

位於叫喚大地獄之下,痛苦程度為叫喚地獄的10倍。刑期為大叫喚地獄的8000年,等同於人間的6821兆1200億年。

焦熱大地獄(Tapana)

位於大叫喚大地獄之下,痛苦程度為前五個地獄總合的10倍。刑期為焦熱地獄的16000年,等同於人間的5京3084兆1600億年。

大焦熱大地獄(Pratāpana)

位於焦熱大地獄之下,痛苦程度為前六個地獄的一切的所有痛苦乘10倍並且重覆承受。刑期為半中劫,等同於人間的42京4673兆2800億年。裡面的火焰最大時達高500由甸、寬200由甸,即使離大焦熱地獄3000由旬處仍可聽見罪人的慘叫。

阿鼻大地獄/無間大地獄(Avīci)

位於大焦熱大地獄之下,長寬高各2萬由甸;罪人掉落到此處要花上2000年,痛苦程度為前七大地獄並在於別處一切的所有痛苦與以此一分做為、大阿鼻地獄的痛苦、那會有1000倍。刑期為一中劫。等同於人間的339京7386兆2400億年。

八寒地獄

具皰地獄/額部陀地獄/額浮陀地獄(Arbuda)

罪人皮膚會因凍傷而產生許多皰。刑期以古印度的果薩拉城的200藏升置米斗為準,置米斗中放滿芝麻;每100年拿出一顆,全部取出後的時間為具皰地獄的刑期。此層溫度為零下2萬度。刑期為2兆年。

皰裂地獄/尼刺部陀地獄/泥賴浮陀地獄(Nirarbuda)

罪人身上所生起的皰,裂開形成瘡傷。刑期為具皰地獄刑期的20倍。此層溫度為零下40萬度。刑期為40兆年。

緊牙地獄/額啪吒地獄/阿吒吒地獄(Atata)

罪人必須咬緊牙關才能使牙齒停止打顫。刑期為皰裂地獄刑期的20倍。此層溫度為零下800萬度。刑期為800兆年。

阿啾啾地獄/嚯嚯婆地獄/阿波波地獄(Hahava)

罪人無法正常發聲,僅能不停的發出「阿啾啾」的聲音。刑期為緊牙地獄刑期的20倍。此層溫度為零下1億6000萬度。刑期為1京6000兆年。

阿呼呼地獄/虎虎婆地獄(Huhuva)

罪人無法閉上口部,僅能不停的發出「阿呼呼」的嘆氣音。刑期為阿啾啾地獄刑期的20倍。此層溫度為零下32億度。刑期為32京年。

青蓮地獄/嗢缽羅地獄/優缽羅地獄(Utpala)

罪人皮膚凍為青色,裂成四瓣。刑期為阿呼呼地獄刑期的20倍。此層溫度為零下640億度。刑期為640京年。

紅蓮地獄/缽特摩地獄(Padma)

罪人的肉凍為紅色,而且裂成八瓣。刑期為青蓮地獄刑期的20倍。此層溫度為零下1兆2800億度。刑期為1垓2800京年。

大紅蓮地獄/摩訶缽特摩地獄(Mahapadma)

罪人身體凍為黑紅色,裂開後裡面的血因凍結而無法噴出來,裂成十六瓣、三十二瓣或無數瓣。刑期為紅蓮地獄刑期的20倍。此層溫度為零下25兆6000億度。刑期為25垓6000京年。

 

小說《西遊記》第十一回,六道指的是「行善的,升化仙道;盡忠的,超生貴道;行孝的,再生福道;公平的,還生人道;積德的,轉生富道;惡毒的,沉淪鬼道。」

道經《高上玉皇本行集經》載:「如是諸女,其身復出微妙解脫自然之香,是香芬馥,周遍諸天極妙樂土,及諸大地,一切福處六道。一切眾生,聞是香者,普蒙開度。所謂天道、人道、魔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若諸天道,一切天人,或有能聞是此香者,五衰四相,永得除滅,轉增天福。若諸人道,王臣兆庶,或有能聞是此香者,即得人天長壽之樂。身或滅度,乃得脫殼屍解之道。若諸魔道,一切諸魔,或有能聞是此香者,安處天宮,鬥戰之苦,各得休息。若諸地獄道,一切眾生,或有能聞是此香者,離地獄苦,得凈土樂。若諸餓鬼道,一切餓鬼等,或有能聞是此香者,即得飽滿,無饑渴惱。若諸畜生道,一切畜生,或有能聞是此香者,脫畜生苦,得智慧樂。」

佛經觀佛三昧經》載:「輪迴六趣,如旋火輪。」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即已在六道中輪迴不息。若造善終得樂報,如天、人二道;若造惡業終得苦報,如畜生、餓鬼、地獄。

六道可分為三善道三惡道。三善道為天、人、阿修羅; 三惡道為畜生、餓鬼、地獄。但阿修羅雖為善道,因德不及天,故曰非天;以其苦道,尚甚於人,故有時被列入三惡道中,合稱為四惡道

佛教相信,任何人若遵守五戒,可得六根整然人身。若在五戒上,再加行十善,即可生到天界。

六欲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所居越高慾望越淡,仍有男女情事,依居住的地方分為兩類:

(一)地居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又稱三十三天,天主為帝釋天),分別居於須彌山的山腰和山頂

(二)空居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一、四大王天(梵語Caturmaharajakayika-deva),又作大王天、四王天。又稱護世四天王或稱四大金剛,是佛教著名護法神,二十諸天中的四位天神,位於第一重天,第一重天又叫四

天王天,根據佛教經典,須彌山腹有一山,名犍陀羅山,山有四山頭,各住一山各護一天下(四大部洲,即東勝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賀洲、北俱蘆洲),故又稱護世四天王 ,是六欲天之第一。他們的神像通常分列在淨土宗禪宗佛寺的第一重殿兩側,因此又稱天王殿。有北方多聞天王、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及其所部之天眾故名

四王天。身量為四分之一俱盧舍,俱盧舍,為印度古代之尺度名。一俱盧舍即三千六百尺,大約於阿蘭若(空曠森林)至聚落之距離。以人間五百歲為一晝夜,定壽五百歲。

 

   a.東方持國天王(梵文:Dhtarāṣṭra;藏名:Yul-hkhor-bsrun):「持國」意為慈悲為懷,保護眾生,護持國土,故名持國天王。住須彌山白銀埵,身為白色,穿甲冑,手持琵琶或阮琴 ,有兩義:一、弦樂器鬆緊要適中,太緊則易斷,太鬆則聲不響,表行中道之法;二、是主樂神,表明他要用音樂來使眾生皈依佛教。他負責守護東勝神洲,以 乾闥婆、緊那羅、富單那、毗舍闍等為持國天王的部眾,是『二十諸天』中的第四天王。

 

   b.南方增長天王(梵文:Virūhaka;藏名:Hphags-skyes-po):「增長」意為能傳令眾生,增長善根,護持佛法,故名增長天王。住須彌山琉璃埵,身為青色,穿甲冑,手握寶劍,有兩義:一、寶劍象徵智慧,慧劍斬煩惱;二、為的是保護佛法,不受侵犯。他負責守護南瞻部洲,以鳩盤茶、薜荔多等為增長天王的部眾,是『二十諸天』中的第五天王。

c.西方廣目天王(梵文:Virūpāka;藏名:Mig-mi-bzan,Spyan-mi-bzan):「廣目」意為能以淨天眼隨時觀察世界,護持人民,故名廣目天王。住須彌山水晶埵,身為紅色,穿甲冑,手纏一條龍或是蛇,有兩義:一、表世間多變之意,二、是龍神的首領。另一手上拿著寶珠,表內心不變之意。他負責守護西牛賀洲,以龍王等為廣目天王的部眾,是『二十諸

天』中的第六天王。

 

   d.北方多聞天王(梵文:Vaiśravaa;藏名:Rnam-thos-kyi-bu / Jambhala):又名毗沙門,「多聞」意為頗精通佛法,以福、德聞於四方。住須彌山黃金埵,身為綠色,穿甲冑,左手臥銀鼠,右持寶傘(或作寶幡),有兩義:一:傘蓋代表要保護自己的內心不受外面環境染污;二、用以遮蔽世間,避免魔神危害,以護持人民財富。又名施財天,是古印度的財神。他負責守護北俱蘆洲,以夜叉與羅剎為多聞天王的部眾,是『二十諸天』中的第三天王。

 

二、三十三天(梵語Trayastrimsa),又作忉利天。帝釋天在中央,其四方各有八天,合為(1+32=33)三十三天。身量為半俱盧舍,以人間百歲為一晝夜,定壽一千歲。

忉利天(天城文:Trayastriśa,巴利文:Tāvatisa),音譯特夜特陵舍、怛唎耶怛唎奢、多羅夜登陵舍等,意譯為三十三天,是佛教世界中欲界的第二層天,因有三十三個天國而得名。根據佛教的五洲論及《起世經》第一卷〈閻浮洲品〉的開首記載:,忉利天位於須彌山頂端,周長一萬由旬。中央為帝釋天,天主帝釋居於中央善見城天。其東西南北四方各有八個天國,一共有三十三個。忉利天的人身高一由旬(是古代印度的一個長度單位,一般認為一由旬等於13至16公里。),其壽命一千歲,其一日相當於人間一百年,因此其壽命相當於人間三千六百萬年。三十三天名稱根據《正法念處經》 卷第二十五記載,分別為:

1. 住善法堂天 2. 住峰天 3.住山頂天 4.善見城天 5.鉢私地天 6.住俱吒天 7.雜殿天

8.住歡喜園天 9.光明天 10.波利耶多樹園天 11.險岸天 12.住雜險岸天 13.住摩尼藏天 14.旋行地天 15.金殿天 16.鬘影處天 17.柔軟地天 18.雜莊嚴天 19.如意地天

20.微細行天 21.歌音喜樂天 22.威德輪天 23.月行天 24.閻摩娑羅天 25.速行天

26.影照天 27.智慧行天 28.眾分天 29.住輪天 30.上行天 31.威德顏天

32.威德焰輪天 33.清淨天。

以漢傳佛教來說,一般認為玉皇大帝即三十三天之主帝釋,居於忉利天。地藏菩薩本願經就是佛陀上升到忉利天為母親摩耶夫人說法。

  

三、焰摩天(梵語Yama),譯言時分,善時、善分,佛教傳說的天界之一,為六欲天的第三層。由夜摩天王統理此天。彼天中時時暢快哉,故名。又作夜摩天、炎摩天、時分天。主稱須夜摩天。身量為四分之三俱盧舍,以人間二百歲為一晝夜,定壽二千歲。夜摩天居於忉利天之上。夜摩天以上,稱為空居天,在它下方的四天王天與忉利天則稱地居天。

《正法念處經》稱夜摩天王名為牟修樓陀。它最早出現在吠陀經典中,由閻摩統領此天,是人類死亡後到達的快樂居所。之後被佛教吸收,成為六欲天之一。在《梨俱吠陀》中,閻摩為太陽神蘇利耶之子,為帝釋天之下的神明。隨著傳說變化,夜摩天王與閻羅王逐漸成為兩個神明,一個統理天界,一個統理地獄。佛教也承接了這兩個傳說神明,吸納在自身的信仰體系中。佛教傳說中,夜摩天是天界的一層,夜摩天之主稱為夜摩天王。在《長阿含經》中,帝釋天曾請夜摩天王一同來參與對阿修羅的戰鬥,顯示夜摩天的地位在帝釋天之下。但隨著帝釋天的地位在傳說中逐漸被梵天取代,夜摩天的地位也隨之上升。《彰所知論》中說,夜摩天遠離帝釋與修羅天之間的鬥爭,所以又名離諍天,夜摩天的地位被認為高於帝釋天。

 

四、兜率天(梵語Tusita)又譯為兜卒天、都率天、覩史多天、兜率陀天,意思是「具有歡喜」,譯言喜足,於五欲之樂生喜足之心,故名。意譯知足天、妙足天、喜足天、喜樂天,佛經記載乃「欲界六天」之第四天,是彌勒成佛前之居處,這裡的一晝夜,相當於人間四百年,其一年三百六十天相當於於人間十四萬四千年,此天人壽命四千歲,相當於人間五十六億七千六百萬年(《雜阿含經》第三十一卷第八百六十一節)。此天有內外兩院,外院是凡夫果報天宮,只管享樂,直到福報用盡,屬於天界;內院是彌勒的淨土,菩薩修功圓滿,盡此一生,便可成佛,又名為「一生補處」。《彌勒上生經》主要講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的事蹟。又作史多天、兜率陀天、喜足天。其主稱刪兜率陀天王。身量為一俱盧舍,以人間四百歲為一晝夜,定壽四千歲。

對彌勒菩薩的信仰,主要基於兩種原因:第一,他現在居於兜率天,是「一生補處菩薩」;第二,他將來下界人間,成就無上正覺,圓成佛道。也正因為這兩種原因,幾千年來,古今中外眾多的高僧大德才發願往生兜率淨土,為的是當下可在兜率天聆聽彌勒菩薩講法、授記,得堅固不退無上道心。將來又可隨他下界人間,赴龍華三會,聞法證悟,獲大徹大悟,大智大慧,得證佛果,普渡眾生。

釋迦世尊曾預言,彌勒未來成佛的世界,國土異常清淨,人民豐衣足食,生活安寧幸福,在《彌勒菩薩本願經》中,記載了彌勒菩薩曾發三大誓願:「使我作佛時。令我國國中人民。無有諸垢瑕穢。於淫怒癡不大。慇勤奉行十善。我爾乃取無上正覺。」大慈於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也正是在彌勒菩薩在這種「眾生不得度,我不取佛果」的大慈大悲、大智大慧的精神感召下,古今中外願普渡眾生、慈悲心重的大德智慧聖賢們,才發願往生兜率天,受彌勒菩薩攝受。在古印度,發願往生兜率陀天的人眾多,聖僧大德、帝王將相、黎民百姓,皆有發願往生兜率陀天者,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三地無著菩薩,世親菩薩。在中國,具有代表性的且有文字可查的有東晉高僧「彌天釋道安」。梁慧皎《高僧傳-道安傳》中說,「道安常與弟子法遇、道願、壇戒等在彌勒佛像前立誓往生兜率陀天」。該書還說,道安入寂前十一日,忽有一長眉僧賓頭盧(十八羅漢之一)來告訴他死前沐浴之事,道安問尊者死後將棲身何處,尊者用手虛撥西北天空,頓時雲散霧開,現出兜率陀天,道安終於了其夙願。

唐代著名三藏法師玄奘也同樣嚮往彌勒淨土。《大唐故玄奘法師行狀》栽曰:「法師從少以來,常願生彌勒佛所,及游西方,又聞無著菩薩兄弟也願往生兜率,奉侍彌勒,並得如願,俱有證驗,蓋增克勵。自製玉花,每因翻譯,及禮拜之際,恆以願上升兜率陀天,見彌勒佛。」

他將入滅時,不斷持誦彌勒名號,並囑弟子齊聲稱念彌勒如來,祈求往生兜率內院。還有他的得意弟子窺基大師等,也是發願往生兜率淨土。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亦是如此。

直至中國近代,也不乏信奉彌勒,發願往生兜率陀天者。民國時的佛教泰斗太虛大師也是一位彌勒淨土的忠實信徒。他博通諸宗,卻以彌勒為歸趣,臨終是時自持彌勒名號,喃喃念誦,其情切切,必生無疑。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彌勒菩薩作為釋迦世尊所囑托的未來一切眾生的大歸依主,其信仰的歷史之悠久,傳播地域之廣泛,以及信徒之眾多,堪稱釋迦世尊後之最。歷代高僧

大德選擇往生兜率陀天,為彌勒菩薩所攝受,聆聽彌勒講授釋迦之正法音,得彌勒菩薩授記,堅固不退之道心,將來可隨彌勒菩薩下界,赴龍華三會,聞法徹悟,速證無上之佛果,還可得乘普渡眾生之慈悲心願。因此說,發願往生兜率陀天,實可謂三界眾生速證無上佛果之第一殊勝捷徑。

  

五、化自在天(梵語Nirmana-rati),於五欲之境自樂變化,故名。音譯作尼摩羅天、維那羅泥天。又作化自在天、化自樂天、不憍樂天、樂無慢天、樂變化天、無憍樂天、無貢高天、

尼摩羅天。。乃欲界六天中之第五天,其上爲他化自在天,下爲兜率天。由神通力自在變作五妙欲境而受用。其主稱善化天王,身量為一又四分之一俱盧舍,以人間八百歲為一晝夜,定壽八千歲。化樂天之人,自化五塵而自娛樂,故稱化自樂。以人間八百歲爲一日夜,壽長八千歲,身長八由旬,身具常光,男女互相熟視或相向而笑即成交媾,其子自男女膝上化生,甫生即大如人間十二歲之孩童。與夜摩天、兜率天、他化自在天等,俱以長壽、端正、多樂三事勝閻浮提。智度論九曰:“化自樂者,自化五塵而自娛樂,故言化自樂。”佛地論五曰:

“樂變化天,樂自變化,作諸樂具以自娛樂。”俱舍頌疏世品一曰:“樂變化天,於五欲境自變化故。”可洪音義一曰:“妙變化天,樂變化天王也。大智度論雲:須涅蜜陀,秦言化樂天,唐言樂變化天。”然玄應師有别釋。玄應音義二十三曰:“樂變化天,五孝切。但此天雖有寶女,於變化者心多愛着,於男亦爾,故以名焉。舊言化樂天,音洛,失之久矣。”即愛樂變化男女之意。

此天界有優缽羅花等水生花、阿提目多迦花等陸生花。以人間八百年爲一晝夜。亦以三十日爲一個月,十二個月爲一年。其天眾,身長八由旬,身有常光,壽命爲八千歲。男女亦有婚姻,互相熟視或唯相向而笑即成交媾,其子自男女膝上化生,初生時即大如人間十二歲孩童。常以須陀味爲粗段食,諸覆蓋等爲微細食。

  

六、他化自在天(梵語Paranirmita-vasa-vartin),於他所變化之欲境自在受樂。又作他化自轉天、他化樂天、化應聲天、波羅尼蜜天。其主稱自在天王,身量為一俱盧舍半,以人間一千六百歲為一晝夜,定壽一萬六千歲,之後繼續在輪迴流轉。第六天魔王,即欲界最高的他化自在天,此神就是不須自己行樂,而愛下天化作,以他人之樂事而自在遊戲,故曰

「他化自在天」。摩羅總是以誘惑、脅迫等方法企圖阻礙行者修道。在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修行過程中曾多次拒絕摩羅之誘惑。「摩羅」二字也有「陽具」的意思,代表了「妨礙修行的煩惱或慾望」。

 

佛經上說,魔王波旬害怕悉達多太子真正覺悟,想阻撓他圓成佛果,就派了三名魔女來誘惑太子:一名特利悉那(愛欲)、一名羅蒂(樂欲)、一名羅伽(貪慾)。她們盛裝嚴飾,凌波微步來到悉達多太子前殷勤獻媚。但太子深心寂定,對魔女淫蕩的挑逗視而不見,毫不動心,猶如蓮花出污泥而不染。魔女竭盡種種妖嬈之態淫媟之狀,太子訓誡她們道:「你們形態雖好,心不端正,好比精美的琉璃瓶滿盛糞穢,不自知恥,還敢來誑惑人嗎?」使魔女得見自身惡態,只見骷髏骨節,皮包筋纏,膿囊涕唾,魔女意念一轉,匍匐而遁。魔王見魔女引誘沒有成功,十分震怒,他自恃神通,帶領眾魔毒蟲怪獸,帶上毒雷毒箭,來到悉達多太子座前。魔王威脅說:如果太子不立即回到皇宮去享受榮華富貴的生活,

就讓太子粉身碎骨死在樹下。悉達多太子專心修行思考,對魔王的威脅如同沒有聽見。魔王命眾魔刀箭齊發,太子身發凈光,眾魔盡皆跌扑,刀箭都不能挨近太子的身體。這時天空一聲巨響,護法天神來幫助太子,將魔鬼全部驅散。佛教涅盤部經典《大悲經 商主品第二》指出,魔王波旬是要經過地獄才得度的。(魔王波旬因為過去供養過辟支佛一缽飯的功德而成為六欲天主,但他經常謗法、並歡喜佛法被消滅。他的兒子商主卻是真誠的佛弟子)。佛陀在這裡授記:商主將來會修成辟支佛,而魔王波旬將來天命終了,會直接墮入地獄,然後他沉痛懺悔才出地獄,後上升到忉利天,在天上修佛法而得度。

  

四王天在須彌山之半山腰,忉利天在須彌山之頂上,故稱為地居天;夜摩天以上之四天及色界諸天,住於三十三天之上方空間,故稱為空居天。此六欲天雖於欲境有三種受用之別,然猶為受欲之類,故稱欲生。

 

2.色界:無淫.食二欲,但還有色相的眾生所住的世界,四禪十八天都是.『色界』為質礙之義,有形之物質,就是禪定的深淺麤(粗)妙(細)分四種階級,稱四禪天。住於初禪乃至四禪天的一切有情,若未獲得解脫道或佛菩提道之見道功德者,皆屬凡夫,都不能離意識心境界,都無法擺脫三界六道輪迴生死之苦。無智者往往誤計所證得的欲界及色界四種禪定境界為涅槃,此種誤計所見,稱為『 五現涅槃』,不是真實的涅槃。

「四禪天」是由修靜慮而生。

 

初禪天:離欲界貪愛,所以不需分段食,故無鼻、舌兩識,唯有眼、耳、身、意四識,有喜愛而與「意識」相應,有樂受而與三識「眼、耳、身」相應。有尋有伺(有覺 有觀),得「離生喜樂定」於六識之中,無鼻、舌二識,語言寂滅。僅有眼、耳、身、意四識,有喜受、樂受,無覺無觀。捨此身後,生於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

初禪特相:由未到定,身心豁虛空寂,內不見身,外不見物。如是或經一日乃至一月一年,定心不壞,則於此定中,即覺自心微微動搖,或感微癢。即發動色界之四大極微與欲界之四大極微轉換,而起八觸十功德。八觸者,即為動、癢、輕、重、冷、暖、濕、滑。欲得禪定時,色界極微入於欲界極微,而相替,地水火風狂亂而如此發動也,若不知此等法相之人,驟起驚怖,以為發病,馳迴不已,遂亂血道,真為狂氣矣,不可不知也。十功德者,八觸的每一觸,均具十功德,亦名十眷屬;即是與空、明、定、智、善心、柔軟、喜、樂、解脫、境界等相應。《顯揚聖教論》卷十九云:初禪可對治貪;苦;憂;犯戒;散亂等五障,遠離欲愛,心能寂靜審慮,住於有尋、伺、喜、樂之情態。初禪具五支:覺(尋);觀(伺);喜(離欲界惡,心喜受);樂(經部為眼、耳、身之三識的樂受,有部不許定中有眼、耳、身之三識,僅有意識,故為輕安樂,非樂受也);一心(心一境,離欲界而生色界的離生喜樂地)。《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云:五支中的尋及伺為對治支,喜及樂為利益支,心一境為自性支。

 

二禪天:離五塵境,只有住於第六識心一境性(七、八識俱),但比較不穩定,會動念。無尋無伺(無覺無觀),得「定生喜樂定」。無鼻、舌、眼、耳、身等五識,僅有意識,怡悅之相粗大。喜受及捨受與意識相應,無覺無觀。捨此身後,生於少光天、無量光天、極光淨(光音)天。

二禪特相:呵棄初禪之覺、觀(尋、伺),二禪、三禪、四禪無八觸十功德,已轉欲界為色界。二禪離尋、伺,住於信相明淨喜樂之情態,可對治初禪之貪、尋伺、苦、掉、定下劣性等五障。二禪具四支:內淨(《俱舍論》以為五根中之信根,深信受勝實之功也,淨為信相,故曰淨;屬心故內);喜;樂(意識功能,是輕安樂,非樂受);一心(定,此為色界的定生

喜樂地)。在此四支中的內淨為對治支,喜與樂為利益支,心一境為自性支。

三禪天:只有住於第六識(七、八識俱),比較穩定,不會動念。無尋無伺(無覺無觀),得「離喜妙樂定」。僅有意識,怡悅之相淨妙,喜心寂滅。樂受、捨受與意識相應,無覺無觀。捨此生後,生於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

三禪特相:呵棄二禪之喜受而得。三禪離喜、樂,具正念、正知,住於自地之妙樂。可對治二禪之貪、喜、踴躍、定下劣性等四障。三禪具五支為:捨(行捨之心所而非捨受,捨前之輕安,住不苦不樂);念(三禪之樂極勝,為不染著,故要正念,離邪念之心所);慧(三禪之樂極勝,為不染著,故要正慧,離邪慧惡見之心所);樂(意識之樂,離二禪之喜樂,尚有自地之喜樂);一心(寂然在定,心一境性,此為色界的離喜妙樂地)。在此五支之中的捨、正念、正知(慧)三支為對治支,樂為利益支,一心為自性支。

 

四禪天:只有住於第六識(七、八識俱),捨與念都清淨,因此息脈俱斷(呼吸和心跳都停止),得「捨念清淨定」。僅有意識,出入息寂滅,唯捨受與之相應。捨此生後,生於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無想天。無煩天以上五天又稱為五不還天或五淨居天,為證聲聞三果以上聖者所居之處。在人間證三果阿那含者,則轉生到五淨居天。色界雖因禪定力堅固而沒有男女慾望產生,但仍有男女相存在。在「壞劫」時期,初禪以下的世界都被毀壞;經過「空劫」之後,在「成劫」時期,再次形成初禪以下的世界;在「住劫」之初,地表初成,有地乳自然產生。光音天有天福已盡、禪定力退失的男女天人,會被地乳所誘,而來到地上,吃了地乳之後,身體變重而失去飛行能力,遂成為最初的人類。他們失去了天衣的遮蔽,露出了身體,男女互相見到彼此的身體,於是產生情慾,而組織家庭、繁衍後代。

四禪特相:捨棄三襌之樂受而得。四禪脫離身心之樂,住於不苦不樂,名為極善清淨。可對治入出息以及三禪之貪、樂、樂作意、定下劣性等五障。

無色界:是色相俱無,但住心識於深妙禪定的眾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屬之.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來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為目的.「無色界」眾生 無有物質形色,唯存意識心住於四種無量廣大空處境界,其壽命極長乃至八萬大劫,一念常住於四種意識境界中之一種,不於外法起心動念,猶如熟睡。長劫壽命終了時,因為極大的福報已享盡故,唯餘惡報未償,往往下墮三惡道中。「無色界」眾生,因住於沒有五根五塵五識、唯有意識之境界中,故無所作為,無法超越意識境界、無法得到解脫,不離三界六道生死輪迴之苦。

 

空無邊處天:另譯作「空處、空處定、空處住、無量空處、無邊空處、無色空處、空入處、空無量入處界」,以無邊之空間為意念專注的對象(所緣)所成就的定境。又作阿竭禪天、虛空知天、空知天、空無邊處地、空無邊處天、空處。乃四無色界之第一天,三界九地之一。指厭離形色之身,欣求虛空無邊,由加行入空無邊處定為因,所得定地之果報。由於厭離形色故無色蘊,僅由受、想、行、識之四蘊而成「異熟生」。無色界雖無處所,然有果報之差別,故暫付「處」之名。俱舍論頌疏論本卷八(大四一‧八六四上):「修此定前,於加行位,厭有色身,思無邊空,作空無邊解,名空無邊處。」據大毘婆沙論卷八十四載,初修空無邊處定者先應思惟牆上、樹上、崖上、舍上等諸虛空相,得此空相後,假想勝解,觀察照了無邊空相。以先思惟無邊空相而修加行,輾轉引起初無色定之故,稱空無邊處。〔法蘊足論卷八無色品、立世阿毘曇論卷七〕

 

識無邊處天:為四無色界之第二。又作識無邊處、無邊識處、識無邊處地、無量識處天、識入處。略稱識處。指厭離空無邊處天,由識無邊之定所招感之果報。即思惟清淨眼等六種識之相,觀察照了無邊之識相,以先思惟無邊之識相而修加行,展轉引起第二無色定,稱為識無邊處。〔雜阿含經卷七、中阿含卷二十四大因經、起世經卷七、法蘊足論卷八、成實論卷十三、大毘婆沙論卷八十四、俱舍論卷八〕(參閱「空無邊處」3481、「無色界」5083)

  

無所有處天:超識無邊處,以無所有為意念專注的對象(所緣)所成就的定,另譯作「不用定、不用處、無所有入處、無所有入處界」。

  

非想非非想處天:另譯為「有想無想處、非想非非想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界」,世俗定之最深者,入此定時已無「粗想」,所以稱「非想」,但還有「微細想」,但此「微細想」已沒有想的功能,所以稱「非非想」,一如水面上的油花,雖還是油,但沒有油的一般功能一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曠野之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