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名詞簡單註解
佛教三界: 1.欲界. 2.色界. 3.無色界.
道教三界: 1.現世界. 2.太極界. 3.無極界.
印度教三界: 1.地界. 2.天界. 3.空界.
解釋:
1.欲界:泛指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 有淫.食二欲的眾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處所居的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
六欲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所居越高慾望越淡,仍有男女情事,依居住的地方分為兩類:
(一)地居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又稱三十三天,天主為帝釋天),分別居於須彌山的山腰和山頂
(二)空居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2.色界:無淫.食二欲,但還有色相的眾生所住的世界,四禪十八天都是.『色界』為質礙之義,有形之物質,就是禪定的深淺麤(粗)妙(細)分四種階級,稱四禪天。住於初禪乃至四禪天的一切有情,若未獲得解脫道或佛菩提道之見道功德者,皆屬凡夫,都不能離意識心境界,都無法擺脫三界六道輪迴生死之苦。無智者往往誤計所證得的欲界及色界四種禪定境界為涅槃,此種誤計所見,稱為『 五現涅槃』,不是真實的涅槃。
「四禪天」是由修靜慮而生。
初禪天:離欲界貪愛,所以不需分段食,故無鼻、舌兩識,唯有眼、耳、身、意四識,有喜愛而與「意識」相應,有樂受而與三識「眼、耳、身」相應。有尋有伺(有覺 有觀),得「離生喜樂定」於六識之中,無鼻、舌二識,語言寂滅。僅有眼、耳、身、意四識,有喜受、樂受,無覺無觀。捨此身後,生於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
二禪天:離五塵境,只有住於第六識心一境性(七、八識俱),但比較不穩定,會動念。無尋無伺(無覺無觀),得「定生喜樂定」。無鼻、舌、眼、耳、身等五識,僅有意識,怡悅之相粗大。喜受及捨受與意識相應,無覺無觀。捨此身後,生於少光天、無量光天、極光淨(光音)天。
三禪天:只有住於第六識(七、八識俱),比較穩定,不會動念。無尋無伺(無覺無觀),得「離喜妙樂定」。僅有意識,怡悅之相淨妙,喜心寂滅。樂受、捨受與意識相應,無覺無觀。捨此生後,生於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
四禪天:只有住於第六識(七、八識俱),捨與念都清淨,因此息脈俱斷(呼吸和心跳都停止),得「捨念清淨定」。僅有意識,出入息寂滅,唯捨受與之相應。捨此生後,生於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無想天。無煩天以上五天又稱為五不還天或五淨居天,為證聲聞三果以上聖者所居之處。在人間證三果阿那含者,則轉生到五淨居天。
3.無色界:是色相俱無,但住心識於深妙禪定的眾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屬之.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來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為目的.「無色界」眾生 無有物質形色,唯存意識心住於四種無量廣大空處境界,其壽命極長乃至八萬大劫,一念常住於四種意識境界中之一種,不於外法起心動念,猶如熟睡。長劫壽命終了時,因為極大的福報已享盡故,唯餘惡報未償,往往下墮三惡道中。「無色界」眾生,因住於沒有五根五塵五識、唯有意識之境界中,故無所作為,無法超越意識境界、無法得到解脫,不離三界六道生死輪迴之苦。
空無邊處天:另譯作「空處、空處定、空處住、無量空處、無邊空處、無色空處、空入處、空無量入處界」,以無邊之空間為意念專注的對象(所緣)所成就的定境。又作阿竭禪天、虛空知天、空知天、空無邊處地、空無邊處天、空處。乃四無色界之第一天,三界九地之一。
識無邊處天:為四無色界之第二。又作識無邊處、無邊識處、識無邊處地、無量識處天、識入處。略稱識處。指厭離空無邊處天,由識無邊之定所招感之果報。即思惟清淨眼等六種識之相,觀察照了無邊之識相,以先思惟無邊之識相而修加行,展轉引起第二無色定,稱為識無邊處。
無所有處天:超識無邊處,以無所有為意念專注的對象(所緣)所成就的定,另譯作「不用定、不用處、無所有入處、無所有入處界」。
非想非非想處天:另譯為「有想無想處、非想非非想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界」,世俗定之最深者,入此定時已無「粗想」,所以稱「非想」,但還有「微細想」,但此「微細想」已沒有想的功能,所以稱「非非想」,一如水面上的油花,雖還是油,但沒有油的一般功能一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