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說公冶長這個人,可以將女兒嫁給他.雖然他被關入監獄,但不是他的罪過..孔子將女兒嫁給他.
2.孔子說孟懿子的哥哥南容有智略,國家有道時他言必見用,國家無道時,他可免於禍害.孔子以他哥哥的女兒嫁給他.
3.孔子學生子賤有才智而仁愛,孔子說子賤這個人真是君子阿.也因為魯國有許多的君子,子賤也因此而成為君子.
4.子貢問孔子說:那我如何呢?孔子說:你是有用的器具.子貢說:是什麼器具呢?孔子說:瑚璉.(瑚璉是一種祭器,是祭器中最華美最貴重的)
5.有人說:冉雍有德行,口才不佳不善辯.孔子說:何必一定要好口才!用利口對付人,只是惹人討厭而已.冉雍有無德行我不知道,但有德者何必一定要好口才呢?
6.漆雕開學習尚書不愛做官.孔子要他去做官漆雕開對曰:做官的道理我沒有自信.孔子聽了很高興.
7.大竹船叫筏,小竹船叫桴.孔子感嘆道不能行於世而說:道無法行於世,就像乘著小竹船出海般的危險.有勇氣隨我乘小船出海的可能只有子路吧!子路聽到了很高興.孔子說:子路勇氣可嘉,勝過我.可惜沒有裁度事理的本領!
8.孟武伯問子路仁嗎?孔子不輕易許仁回答說:不知道.
又問.
孔子說:子路的話,千乘之大國,可以將軍政交給他,不知道他仁否.
又問冉求如何?
孔子說:冉求的話,一個縣或大夫的行政機構,可以讓他當家臣,不知道他仁否.
又問公西赤如何?
孔子說:公西赤的話,可使他當公關,在朝中與賓客及使者談話應對,不知道他仁否.
9.孔子對子貢說:你與顏回比誰比較優勝聰明?子貢回答:我怎麼敢與顏回比較,顏回聞一知十,我只能聞一之二.孔子說:是不如顏回.但我讚許你有自知不如的長處.
10.宰予白天在睡覺.孔子說:朽木不可雕刻.生穢土的牆面,無法用泥水匠的工具粉飾.(古人用土築牆,久必生穢土.)對於宰予又何必責罵呢!(此為反話,孔子實深責宰予)孔子說:以前我對於人,聽他說的話就相信他的行為行動.現在我對於人,聽他說的話後,還要再看看他的行動行為.也是因為看了宰予這件事的教訓,我才改變的.
11.孔子說:我沒見過堅強不屈的人.有人說申棖不是嗎?孔子說:申棖慾望太多,哪裡算是剛強不屈呢?
12.子貢說:我不願意的事我不希望別人要求我做,我也不會要求別人做他不願意的事.孔子說:子貢啊,這不是你能做到的,但還是勉勵你.
13.子貢說:老師傳授的詩書禮樂等學術,可得可以聽到.老師的性理真傳與天道繼承,就不可得且很難聽的到了.
14.子路奉行師道,夫子所教導的還來不及做到,又恐聽到新的道理.
15.孔文子,衛大夫,勤學號問,諡號文.子貢問說:孔文子為什麼獲得文的稱號.孔子說:聰敏好學又不恥下問,所以獲得文的稱號.
16.鄭大夫公孫橋為政寬猛並濟,使晉楚十年不敢興兵侵犯,死時孔子為他而泣.孔子說子產合於君子的美德風範有四,行事作風恭敬,對待上級尊敬,以恩惠安撫治理人民,合理合宜的徵役使用人民.
17.孔子說:齊國大夫晏嬰善與人交往,交往的時間越久,人愈是敬重他.(晏嬰諡平字仲,力行節儉於世,生與孔子同時代.)
18.孔子說:臧文仲收藏龜,柱頭斗拱刻山,樑上短柱畫藻,不在乎民意,諂媚事鬼神,這怎麼算明智呢?(蔡地產龜,故稱蔡為龜,按禮,國君才能收大龜,大夫只能收藏小龜.柱頭斗拱稱節,上面刻山稱山節.樑上短柱稱棁,上面畫藻稱藻棁.)
19.子張問:楚國宰相子文,三次被提拔當上了宰相,沒有因為位高權重而喜悅.三次被辭下宰相的職位,沒有因為失去權位而生氣埋怨.卸任時舊有的政事都一五一十的交接告知於新任的宰相,這樣的人如何呢? 孔子說:子文是個盡忠職守的人.子張又問:這樣算是仁人嗎? 孔子說:智慧不足怎麼稱的上仁呢!(城濮之戰時推薦剛愎自用的子玉去打晉國,害子玉戰敗受楚成王責備而自刎,所以智慧不足,有傷仁德.)( 子文姓鬬名榖於菟,為私生子,被其外婆棄於雲孟澤,遇老虎收養餵乳,後來其外公知道這件奇事後後撿回來,故命此名榖於菟-乳於虎的意思.)崔杼因為齊莊公私通妻子東郭姜於是殺了齊莊公,齊國大夫陳須,捨棄了十乘相當富有的家產,離開齊國不與亂臣崔杼共事.到了另一個國家,則說:這個國家仍有類似崔杼的亂臣.於是不任官而離去.又到下一個國家,則又說: 這個國家仍有類似崔杼的亂臣.於是又不任官而離去.這樣子的人如何呢? 孔子說:陳文子算是潔身清高的人了. 子張又問:這樣算是仁人嗎? 孔子說:智慧不足怎麼稱的上仁呢!(齊莊公昏庸,陳文子無法勸諫.崔杼弒君他又無法阻止,潔身自愛卻無智慧匡正昏君亂臣,算不上仁德.)
20.季文子遇事情總是要不斷的思考之後才付諸實行,孔子聽說後說:以季文子忠心賢能的美德,只要再思考一次就可以了.有時考慮太多反而猶豫而誤事.
21.孔子說:衛國賢大夫甯武子,在國家有道時則顯出才智,在國家無道時就韜光養晦裝笨.他的才智進可以安人,這別人學的上.他的裝笨退可以守己保身,這別人就學不上了.
22..孔子在陳國想回魯國說:回去吧!回去吧!我家鄉的年輕學子志向高大,但行為上仍不符所行.文理成就可觀,不知道該怎樣來裁度矯正他們.
23.孔子說:伯夷.叔齊這兩位賢者,不記仇不念舊惡,怨恨他們的人就少了.
24.孔子說:誰說守約抱柱而被水淹死的微生高正直呢?,別人向他借醋,他家沒有就說沒有,竟還跑去向鄰居討醋來借給別人.這種行為不是正直之道,抱柱而死不是正直老實而是不知變通.
25.孔子說:說話動聽,臉色偽善,恭敬太過,這種專門在外表討好內心卻表裡不一的人,左丘明認為可恥,孔丘我也認為可恥.把怨恨藏在心裡,表面上卻裝成跟他很要好,這種虛偽的行為, 左丘明認為可恥,孔丘我也認為可恥.
26.顏淵子路立侍在孔子旁,孔子說:何不說說自己的志向? 子路說:願把車.馬.衣服與朋友共用,用壞了破損了心中也不會在意.(子路忘物) 顏淵說:願不誇揚自己的才能與功勞.(顏淵忘善) 子路說:想聽聽老師的志向. 孔子說:老者能受奉養,享安樂.朋友間能互守信實,幼小者能得到撫愛關懷.(孔子忘我)
27.孔子說:罷了,算了吧!我沒見過看見自己的過失後而能在心裡責備自己的人.
28.孔子說:小縣大的地方,一定有與我一般忠信的人,但沒人能如我的好學.(孔子勸勉人好學).
原文:
1.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絏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2.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3.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4.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5.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禦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6.子使漆彫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
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8.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
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9.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10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朽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11.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慾,焉得剛?」
12.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13.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14.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15.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16.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17.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18.子曰:「藏文仲居蔡,山節藻梲,何如其知也?」
19.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殺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之;焉得仁?」
20.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21.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22.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23.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24.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醃焉,乞諸鄰而與之。」
25.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26.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蔽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27.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自訟者也。」
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