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說:鄰里中有仁厚的風氣的風氣,那是很美好的事.居住不找有仁風的鄰里,有智慧嗎?
2.孔子說:無仁德的人,容易因貧賤與富貴而守不住自己的本分,因此沒辦法忍受長時間處於貧賤,也沒辦法長時間享受富貴安樂.仁者能安貧樂道,智者能行仁之義.
3.孔子說:仁者因不偏私,所以能夠評量人的好與壞.
4.孔子說:真正立志要行仁的話,便不會再去為非作歹了.
5.孔子說:有錢.有爵位,是人所嚮往的.若不是以正當的途徑得到它,便不會去留戀.無錢.無爵位,是人所厭惡的.若不是以正當的途徑來擺脫它,便不會去躲避.失去了仁德如何成就君子的聲名呢?君子就算是一頓飯的時間也不會去違背仁,匆忙緊急之中也是不違背,顛沛流離困頓也是不違背.
6.孔子說:我沒有見過愛好仁道的人,去厭惡不仁的人.好仁者認為真正的仁道是至高無上的.會去厭惡不仁的人,他所做的仁只是能讓自己不受到不仁者的影響而已.有在一日之間奮然努力盡力去力行仁道的人嗎?我沒見過行仁努力到氣力不夠的,也許可能有吧!我卻沒有見過.
7.孔子說:人們所犯的過錯,其動機常是與親近密切的人有關,看他所犯錯的過錯,就知道他的仁心所在了.
8.孔子說:早上能聽聞大道,就算是晚上死了人生也不會白走,因為人生充滿的無常.(孔子曾經嘆息人生如消逝的川水般的無常.)
9.孔子說:立志於修道行道,卻因穿著粗布與平淡的飲食而感到羞恥難堪難為情,這種心態實在不足與之談論仁道.
10.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的人事物不要有絕對的肯定與否定,這種成見.只要是合宜合道義的就要去做.
11.孔子說:君子嚮往善德,小人嚮往安樂舒適,君子心中有法不亂為,小人心中利益與恩惠擺前面.
12.孔子說:專做只對自己有利益的事,凡是只想到自己,這種行為容易與人結怨.
13.孔子說:能夠因守禮而相讓,治理國家有何困難.不能因禮而相讓為國,這種禮節條文形同虛設.
14.孔子說:不用擔心沒祿位無官職,要擔心的是自己的人格能不能立於天地之間.不憂愁別人不知道自己,要去追求的是本身該有的內修與涵養.
15.孔子說:曾參啊!我所傳的道是渾然一體,貫通萬事萬物的.曾子快速無疑的回答:是.孔子離開後,同學問曾子老師說的話什麼意思呢?曾子說:老師的道是盡己之誠謂之忠,推己及人為之恕.
16.孔子說:君子明瞭的是義理,小人明瞭的是利益.
17.孔子說:遇到賢德者,要學習看齊,遇到不賢的,要反省自己的內心為何有評斷人的心念.
18.孔子說:勸諫父母要找時機而且要微言悅色柔聲的說,如果勸諫的心意不被接受,還是要像以前一樣孝敬不違.雖然內心擔憂,但也不能有所怨言.
19.孔子說:父母在世時,不去遠方遊歷.如果要去,要有固定的住所,以免父母擔憂掛心.
20.孔子說: 三年沒有改變父親之道,這種人可謂孝順了.(與學而1-11同 重出)
21.孔子說:父母的年紀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欣喜父母能長壽,為人子女還能盡孝道.另一方面則憂心父母年歲漸高而衰老.
22.孔子說:古時候的人言行一致,所以說話謹慎不妄言,怕說出來話卻做不到,對自己是一種恥辱.
23.孔子說:因為謹言慎行的行為而犯過錯的,很少有.
24.孔子說:君子說話徐緩慎重,辦事卻是敏捷迅速.
25.孔子說:有品德的人不會孤立孤單,必定有志同道合的人來親近相伴,就如同住處有芳鄰一樣.
26.子遊說:待奉君上,勸諫不聽就該停止了,太多次反而會自取其辱.與朋友交勸正不從就該停止,否則會遭到疏遠而失去朋友關係.
原文
1.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4.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5.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6.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7.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8.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9.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10.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於比。」
11.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12.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13.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14.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15.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16.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17.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18.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19.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20.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23.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24.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25.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26.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