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F2478.JPG 

彌勒菩薩的故事  國王與善士

在很久以前,有位人乘菩薩道的行者,雖坐擁億萬家產,卻不驕奢淫佚;平日奉佛、法、僧三寶為師,守持十善,於眾生處,常行慈悲方便。

有一天,他在市集上,看到一隻受傷的鱉,被草繩綁著,正待價而沽。善士慈心生起,便向商人詢價。商人知善士胸懷慈悲,並知其財富無數,就趁機哄抬價目說:

「此鱉值百萬金,若無百萬金,我將把它烹宰。」

此時善懂人性的鱉,正以哀求的眼神望著善士。善士為救生,不惜萬金之價,便將鱉買下,把它帶回家中,療傷飼養。在細心的照顧下,鱉的傷口很快就復原了。善士把它拿到水邊放生,看到它快樂地游走,心中不覺悲欣交集,而自嘆道:

「但願地獄中的眾生、餓鬼等類,亦能如此鱉,早日脫離囚獄、苦厄之災。」言訖,並向十方禮拜,合掌而發願言:

「眾生紛紜,受苦無量,我願為天、為地,在旱時雨潤大地;大水時,為竹筏,渡眾於險難;飢渴時,給於漿水、食物;寒冷時,使其得暖;並於五濁惡世,成佛度眾,使其遠離苦難。」

這時十方諸佛,聽到善士的深弘誓願,咸皆歎道:

「善哉!行者,善願必得圓滿!」

在一個深夜,那隻放生游去的鱉,又回到善士家,以首叩門,並以人語對善士說:

「為了報答恩公救命之恩,今特來告知:由於人民作惡所感,感應洪水之難,恩公及王府由於平日行善積德,可免此難。此為天意,所謂天意不可違,但盼恩公莫洩天機才是。恩公!希望您儘快準備舟船,俟洪水來時,我會再來相渡。」

善士將此事,轉告給王府,王爺知道善士的德馨遍天下,就遵照他的話,將家園遷於高處。洪水來時,鱉依諾來至善士家,在前導引舟船,游向安全的地方。

洪水來勢洶湧,沖走了大地萬物。有一條蛇,游到船邊求救,善士立刻將其救起。鱉在旁看到,點頭稱善。隨後一隻狐貍,亦被大水沖到船邊,哀哀求救,善士也將其救起。鱉亦讚說:「大善。」

這時,在波濤洶湧的大水中,有一人在水中載沉載浮,呼天喚地喊著:

「救命!救命啊!」

善士正欲拋下繩索相救,在旁的鱉卻阻說:

「不可!凡人心中虛偽,少有誠信,多行忘恩負義,為求勢利,常行凶暴,不可救之。」

善士答說:

「我一生救濟無數的蟲蟻鳥獸,而今卻輕賤人類而不救,非我本懷!」於是就把漂在水中的人救起。

「恩公將來會後悔的。」鱉搖頭嘆息說。

舟船在茫茫大水中,航行了幾日,終於見到高地,全船人獸,安全地上岸後,鱉即對善士說:

「吾今報恩已畢,當離去。」

善士拱手為禮道:「來日我如果成就無上佛道,一定來度您。」隨後蛇、狐亦向善士告別,各自離去。

狐上岸後,覓到一個洞穴,以為安身之處,不意卻在穴中發現古人埋藏的黃金,約有百斤。心中歡喜的想著:我當獻此金,來報善士救命之恩。

狐即跑到善士的住處,對善士說:「在我穴居的洞中,發現百斤黃金。為報救命之恩,特來相告。這批黃金,不屬墓穴、住家,亦非強盜、小偷處而來,這批黃金是精誠心所感而得,願以此金貢獻仁者。」

善士想:「黃金放在古穴中,不拿來用的話,也是浪費;不如取去幫助貧苦的人。」於是便和漂水的人,相偕來到狐穴,搬取黃金。

漂水的人,見到這批閃閃發光的黃金,不由貪心大生,便要求分一半,善士拿了十斤給他。

不想漂水的人卻說:「你掘墓取金是有罪的。如果不分我一半,我就把你告到官府去。」

「經過一場大水,必有許多人困苦無依,缺乏食物住所,這批黃金正可拿去布施濟眾,您卻要奪取,不是太貪心了嗎?」善士婉言地說。

貪心的漂水人,欲望得不到滿足,一怒之下,告到官府。善士就被抓到牢中,連解釋的機會都沒有。

善士在獄中,但自懺悔,一心歸命三寶,一點也沒怨天尤天,更發慈願:但盼眾生早日遠離八難,莫結怨仇,遭受如斯之報啊!

一日,蛇、狐相會。蛇聽到恩公有難,心中甚是急怒,但隨即想出一條妙計。

在一個深夜時分,蛇口中含著解毒的藥草,游進牢中。目睹恩公,容顏憔悴,心中甚感酸楚。蛇游近善士,悄聲地說:

「恩公!請收好這藥草,我將潛入宮中,咬王子一口。王子身中劇毒,無人能解,唯恩公手中這把草藥是解藥。到時恩公獻此藥草,便可化解牢獄之災。」

王子半夜在寢宮中,莫明地中了劇毒後,全國良醫束手無策,而王子亦氣息奄奄,命不保夕。國王下令全國,如有人能解王子之身毒,將封之為宰相,和國王一齊治國。

獄吏在牢中談論此事時,為善士聽到,便高聲說:

「帶我去見皇上,我可治好王子之身毒。」

獄吏便將善士帶至王宮,善士拿出懷中的草藥,剁爛和水,敷在王子的傷處,藥到毒除,王子的命就此保住。

國王欣喜之下,心中頗為感激,又觀善士之相貌柔和慈祥,不像宵小匪盜之類,便詢問善士被囚之因。

善士一一告知,國王聽罷,深深責備自己的昏瞶,於事不能詳查,竟將善人囚入牢中,而讓背恩忘義之人,逍遙法外,就把那漂水的人抓來,處以極刑。隨之大赦天下,封善士為相國。

國王牽著善士的手,一同走入王宮,兩人並肩坐下,國王恭敬地問善士:「仁者平日如何修持?竟能如此行慈,施惠眾生?」

「心懷佛道,口說佛經,是我平日修持的依止。」善士答。

「學佛有什麼要點嗎?」王又問道。

「佛陀常說非常、苦空、非身之理,來點化眾生的執迷。」善士答。

「請相國對我等解釋,何謂非常、苦空、非身之理,這樣我等好有個依循的方向。」國王恭敬地向善士請問。

善士便耐心地對國王、大臣等解釋道:

「一、非常:宇宙將亡的時候,天空並列七個太陽,烈焰熾然,大海乾枯,天地炯然,須彌崩壞,一切天人鬼龍眾生等,瞬間化為灰燼,前盛後衰,今非昔比,這就是『非常』之理。

二、苦空:眾生的靈識,非常微妙、微細,難以查知。看不到形狀,聽不到聲音,大起來可以大過天下,高時天地也蓋不住,好像汪洋大海沒有邊際。然而此靈識對五欲六塵卻飢渴得很,猶如大海納百川,永不滿足。因為貪欲之心,不能滿足,故常於地獄、餓鬼、畜生道中輪迴不已;遭受燒煮、洋銅灌口、屠割宰殺之苦。

其中又有生苦、老苦、病苦及死苦;若暫獲人身,處胎十月,陰暗狹窄;出胎時,產門窄迫,如繩絞身;落地時,為風所吹,猶如被火燒身;溫水洗浴,猶若被沸銅澆灌。

及長,六根漸熟,卻髮白齒搖,老態龍鍾,行動不便。久病臥床,便溺不時,命將欲絕,四大分散,節節肢解,苦痛難當,如生龜脫皮,大王,這些都是苦啊!

所謂空者:夫有必空,猶如兩木相鑽生火,火出燒木,二木俱燼,二事俱空。又如古聖先王之宮殿,今安在哉,亦是空啊!」

「善士說的極是,此非常、苦空之理,我等皆能信受。但不知何謂非身之理呢?」國王默然點頭。

「三、非身:凡是人之身體,乃地水火風四大要素組成。臨命終時,四大分離,不能保存,故云非身也。」善士說道。

「有智慧的人,若能體解此無常之理,念天地宇宙尚且如此,官位、國土又何能常保,有此見識者,必興普濟慈悲之心。」國王點頭道。

國王在善士循循的善誘下,明白世間無常苦空之理,興起了大悲普濟之心,不再執著財寶、物欲,就把國家倉庫中的財物取出,布施給貧乏的人,並讓鰥寡孤獨的人,找到合適的伴侶。

於是全國歡喜欣騰,各取所需,無有貧富之別,舉國上下,皆歌頌國王戴天澤被之德。

文中接受善士教化的國王,就是彌勒菩薩的宿世;而善士即釋迦牟尼佛;負心的漂水人,即提婆達多的宿世啊!

彌勒菩薩,在往昔因中時,即常接受釋迦牟尼佛的教化,歡喜信受,頂戴奉行,與文佛亦師亦友,兩人常為菩提道上的伴侶。由此文,即可窺見一斑。

【大正卷三:六度集經卷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曠野之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