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菩薩的故事喜心聞法
彌勒尊者,自從佛的姨母那兒,接受了金縷袈裟後,隨即披在身上,彌勒在金縷袈裟的襯托下,更顯得威儀萬千,令人戀視不捨。
托缽時,不拘小節的彌勒,依然披著此眩目耀眼的金縷袈裟,隨眾乞食。當彌勒出現在大街上時,他那莊嚴高貴的氣質,和金縷衣在陽光的照射下,現出的閃閃金光,引來眾多人民的圍觀。讚歎之聲此起彼落,然而卻無人布施飯食給彌勒。
僧眾們都持著滿缽的食物,徐步安詳地回到修行的園林中,靜靜地用齋,彌勒仍然手持空缽地站在大街上。
這時,有一位穿珠師,正欲回家。見到莊嚴的彌勒,心中非常敬慕,又注意到沒有人拿飯菜供養,便問:「大德,用過飯了嗎?」 「尚未!」彌勒回答。 穿珠師即跪請彌勒去他家,接受他的供養。 彌勒用過飯後,穿珠師便敷座,請彌勒說法。證有四辯才的彌勒,口宣種種妙法,如天花亂墜般,穿珠師聽的心花怒放,全心專注,沒有一絲疲厭。他的太太來叫他三次,說有一筆十萬銀的生意上門,他因聽法情濃,竟對他的太太說:
「我現在沒空,叫客人稍待一會兒,等我聽法後,再為他穿珠。」
結果,客人久等不耐,含瞋離去。穿珠師的太太,眼見到手的肥鵝,竟因丈夫的聽法而飛走,心中非常不悅,便向他的丈夫埋怨道:
「你為何寧願捨棄即可到手的十萬銀兩,不去穿珠,卻無所事事地,坐在這裡聽和尚說空話。十萬兩!可夠我倆用上十年、二十年;和尚的空話,於我倆又有何益呢?」
穿珠師聽了婦人的埋怨,心中不禁亦生悔恨:
「是呀!為什麼,為了供養這個和尚、聽他說法,而失去這垂手可得的機會呢?」
彌勒知其心中生悔,於其不利,欲消除其憂悔之心,便向穿珠師說:
「仁者!您現在有空嗎?要不要和我一同去眾僧修行的園林呀!」
穿珠師說:「好的。」便與彌勒來到尼拘陀園林。
當兩人來到園林入口時,迎面走來上座比丘憍陳如,彌勒便向憍陳如比丘問道:
「請問上座,如果有一個人得十萬金之福,和另外一個人,以歡喜心聞法,所得之福,那一個較大呀?」
憍陳如回答說:「假如有人得十萬金之福報,也比不上有人以一缽之飯食,供養持戒之行者,更何況此人又能以歡喜心聞法須臾,那所得的福報,更是勝於一缽飯食之施呀!」
穿珠師與彌勒一路行來,碰到每一位比丘,彌勒便以同樣的話,詢問這位比丘,所得的答案,竟然絲毫不差。
這時,兩人來到一棵大樹下,見阿那律尊者,正在飯後經行,彌勒與穿珠師趨前,向尊者問訊作禮後,復以同樣的問題詢問尊者,阿那律示意二人坐下,三人便席地坐於松樹下,阿那律開示說:
「有人即使擁有四天下金銀的福報,也比不上,有人能以一缽之飯食,供養持戒之行者,更何況此人又能以須臾之淨心聽法。這歡喜心聽法之福報,更勝過一缽飯食供養的百千萬億倍!就舉我宿世親身的例子吧:
在很久以前,大約是九十億劫以前,有一位長者,育有二子,長子名叫利吒,幼子名叫阿利吒,長者常常如是教導二子:
山巔之頂,便是下坡,世間沒有永常不變之事;凡人有生必有死,有合必有離等等無常之理。
有一天,長者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便把二個兒子叫到床前,對他們說:
『兒呀!平常我教導你們的無常觀,你倆要謹記於心呀!兄弟倆要好好相處,不要鬧分居,就如一根絲線是綁不住一頭象的。但是很多絲線聚在一起,便可把象繫綁住,兄弟如果和合共處,就如集眾絲之力,必可興家立業,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長者氣息奄奄地交待了最後一句話,便氣絕命終。
兄弟二人哀傷地料理了父親的喪事,照著父親的遺言,互相照顧,生活在一起。
過了不久,弟弟遇到一位中意的姑娘,稟明兄長後,做大哥的,幫著弟弟完成了終身大事,便與弟弟和弟婦,三人生活在一起。
有一天,這位弟婦,卻對她的先生說:
『你好像是大哥的奴僕,賣命地為他做事,需要錢時,才伸手向他拿,平日做得要死要活,卻僅得衣食溫飽,身邊毫無積蓄。』
積年累月下來,弟弟受了太太的影響,有一天便向哥哥提出了分家的意思。
『小弟!難道您忘了父親臨命終時的交待嗎?』哥哥語重心長地說。
但是弟弟心意已定,任哥哥怎麼挽留,都無法改其心意。無奈下,哥哥便將家產公平的分做二份,弟弟與弟婦二人,便般離了老家,在外另立家園。弟婦二人,由於年少,不知節儉過日,生活極其奢華,不久便將分得的家產耗盡,生活變得非常貧困。不得已,只好回到老家,向向哥哥求乞十萬銀兩的救助。
兩人錢財到手,又一子揮霍殆盡,又來向哥哥求助。如是這般乞討六次,做哥哥的每次都拿出十萬銀給弟弟。第七次,弟弟又來要錢時,哥哥便嚴肅地對他說:
『你不聽父親臨終之言,要求分家。分家後,又不好好持家,揮霍過日。今日我再給你十萬,以後不要再來找我了。』
弟婦兩人,懷著羞愧的心,自哥哥手中接過十萬兩。經過這個刺激,兩人開始發憤地工作賺錢,家境又慢慢地富裕起來。
然而世事無常,大哥的家境,卻慢慢衰落下來。有一天,不得已,亦來向他的弟弟乞求援助,弟弟不但不拿一點食物給哥哥吃,反而出語譏笑:
『哥哥不是一向很富有的嗎?怎麼也會有貧窮的一日呢?想當初,在我貧苦時,向你乞求,你罵我不會理家,怎麼今日你也會來向我伸手呢?』
哥哥聞言,不覺悲愴萬分,心想骨肉至親的弟弟,尚且如此,更何況外人呢?萬念俱灰下,頓悟世間的無常、幻化,即入深山,出家學道去了。哥哥出家後,心無罣礙,精進修行,不久即證辟支佛果。
然而,弟弟的家道又中落,每日以砍柴取薪為活。
當時國中正逢乾旱,百姓生活艱困,辟支佛下山托缽,竟空缽而還。在歸途中,樵夫弟弟看到辟支佛,手持空缽,便想將剛剛賣柴木換得的稗麥,拿來供養,便問道:
『尊者!您介意食用粗惡的食物嗎?』
『不介意!食物但以支持色身為主。』辟支佛說。
樵夫弟弟,不知此辟支佛即是他的哥哥,恭恭敬敬地,將稗麥放在辟支佛的缽中。
辟支佛取缽,食用稗麥後,即騰身虛空,變現一十八變,而後回到原地。樵夫弟弟看了,信心大增,生大歡喜,便向辟支佛告別,又繼續撿拾柴木去了。
突然,他在路旁的草叢中,看到一白色的身形,似乎是兔子,身影一幌而過。弟弟用杖去撩撥草叢,跳躍的白兔卻變成一個死人,死人看到樵夫,竟然站起來,緊緊地抱著樵夫的頸項不放。不論樵夫請人從後拉扯,或是使用各種方法,怎樣也掙不開死人的抱持。不得已,樵夫只好揹著死人,垂頭喪氣地回家了。
說也奇怪,當樵夫進入家門後,死人竟然自動鬆手,滑落在地,變成了全身金光耀眼的金人。
樵夫看了大喜,便把金人的頭砍下,想要拿去換錢,誰知頭剛落地,金人又生一個頭出來,砍了又生,生了再砍,四肢手足亦如此。不一會兒,整個房間都堆滿了金頭、金手、金腳。
隔壁鄰居從牆縫中窺到此事,密告官府說,樵夫家中有不法之金人。官府派人來查看,不見金人,卻見一具臭爛的死屍。但是如果讓樵夫碰觸死屍,死屍就變成金人。
有智慧的國王聽了官府的報告,知道這是樵夫誠心供養的福報所致,因此便將此聚落封給了樵夫。
樵夫在此身命終後,旋即投生到天上,為二天的天主帝釋;天命終時,又下生為人,為一轉輪聖王,如此持續九十一劫,直至今世降生為釋種族姓,即今我身阿那律也。
在我初生之日,周圍方圓四十里內,地中珍寶珠藏,自地湧出,父母在諸子中,也特別偏愛我阿那律。
有一次,父母欲測知我福報到底有多大,就叫佣人騙我說:
『小主人,今日無飯食可吃。』
『去拿一個空碗來。』我卻說。
佣人隨即拿了一個空碗給我。
當我接過空碗時,碗中自然盛滿了百味珍饌,任我享用。」
阿那律尊者,停下來,看了穿珠師一眼,又繼續說道:
「我今生能享用這自然的飯食、珍寶,皆是因為宿世,一缽飯食之供養所致呀!一缽飯食供養之福報,尚且如此,更何況您又曾以清靜歡喜之心,聽彌勒尊者說法呢!」
穿珠師聽到尊者阿那律親身的例子,信心鞏固,歡喜踴躍,便向彌勒尊者與阿那律尊者作禮而別。
彌勒菩薩在釋迦如來座下,現比丘身時,善於隨方化導群迷,讓眾生在個個尊者的殷殷教誨下,對自己所植之福莫生疑悔,並令其捨除憂悔,而以清淨歡喜心,得無上福田。彌勒尊者之善巧方便,慈心教化,由此可見一斑。
【大正卷四:雜寶藏經卷四。賢愚經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