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評論季氏曰:八佾舞是天子在用的禮樂,大夫只能用四佾.季氏僭用天子的禮樂,這種事情如果可以忍受,還有什麼事情不能忍受呢?
2.三桓-孟孫.叔孫.季孫.撤除祭品,卻用歌頌天子的雍詩來娛樂神靈.孔子說:雍詩歌詞中,文武百官輔佐天子,天子的威儀肅穆美好.這是歌頌天子的歌曲,竟然用在大夫三桓的廟堂上.
3.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的本質,學了禮節與樂的和諧,又能改變什麼呢?
4.林放問禮的本質.孔子說:這是個很有意義的好問題.奢與儉都是不合禮,不得已而求其次,寧願儉樸.圖具形式的哀傷與過度哀傷,都是不合禮,求其次寧願過度哀傷.
5.孔子曰:夷狄這種未受教化的國家都知道有父有君,怎麼華夏諸侯卻不如夷狄,竟這般目的無長上.
6.季氏在泰山設祭壇,按古代天子得祭天下名山大川,諸侯只祭境內之山川。季氏乃魯之大夫,旅於泰山,不僅僭越於魯君,而且僭越於周天子。孔子對當時在當季氏家臣的學生冉有說:你能阻止這件事嗎?冉有說:不能.孔子說:嗚呼!怎麼祭祀泰山神靈的人不如林放這人的知禮呢?
7.孔子曰:君子的禮讓之道,要爭的話也是比試射箭.作揖相讓而射箭,射完共敬飲一杯.這就是君子之爭.
8.子夏問說:詩經中說女子美好的笑容,眼睛動起來靈活傳神,是本質美加上修飾.這是什麼意思呢?孔子曰:繪畫前要先有潔淨的畫紙.子夏對曰:也就是說人要有忠信的本質然後再學禮節來修飾嗎?孔子說:商,你的悟性啟發了我.可以與你談論詩經了.
9.孔子說:夏朝的禮制,我還可說的出來.但夏朝的後代封地於杞卻沒有文獻可以証明,商朝的禮制,我還可說的出來,但商朝的後代封地於宋卻沒有文獻可以証明,因為夏商兩朝的文獻已經失傳,如果有文獻我就能夠証明夏商的禮制.
10.孔子說:王者在太廟五年一祭的大禮,自奠酒以後的祭禮,錯亂了昭穆的禮制,我便不想在看下去了.
11.有人問禘祭的道理.孔子說:我不知道.禘祭這是治理天下的大事,能知道這件事的道理,治理天下的事不難,已經在他的手中掌握住了,孔子指著手這麼說. (瞭若指掌)
12.祭祀祖先心就要誠敬的像祖先就在上面讓你祭祀, 祭拜神靈心就要誠敬的像神靈就在上面讓你祭拜.孔子說:我祭拜的心若不夠誠敬,就如同沒祭拜一樣.,
13.周文王之孫衛大夫王孫賈問曰:俗話說,與其對著西南最尊的神靈祈禱,不如對著灶上的神靈祈禱,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孔子說:這句話不對勁.人只要是違背了天理,不管是媚奧還是媚灶,都沒有辦法赦罪免禍.
14.孔子說:周朝視夏商二代的禮法,予以加減,文物美勝極了,我贊同周禮.(孔子贊同周禮借鑑夏商二代之禮法.)
15.孔子進入周公之廟,每件事情都問.有人說:誰說孔子知道禮節呢?進入太廟每件事都問.孔子聽到後回答:為了恭敬謹慎,免的忽略,正是合乎禮.
16.孔子說:射箭的目的是射中目標,目的不在穿靶.因為每個人的力道不同.古時候以射箭觀徳,正是保古禮,守古禮.
17.未煮熟祭祀用的羊稱餼羊,古禮,至周幽王已經不用.魯國尚存,但魯君不去祭祀.子貢想要廢除初一餼羊的祭祀,孔子說:子貢阿!你愛惜的是羊的生命,我愛惜的是漸漸被忽略的古禮.
18.孔子說:對待國君真是難為啊!別人做不到事君的本分,就反說你諂媚國君.
19.定公問:國君要如何對待臣子,臣子要如何對待國君.孔子說:國君要以禮待臣,為人臣要忠誠事君.
20.孔子說:關雎這詩篇沒有樂過度而失其正,沒有哀過度而傷人心.
21.魯哀公向宰我請教社稷上社主排位的事.宰我回答說:夏朝用松木,殷商用柏木,周朝用栗木,周朝用栗木就是要使人民戰慄恐懼.(宰我捏造此警語來諫言哀公,希望哀公有所作為,削弱三桓的權勢).孔子聽到之後說:事已成定局便不再說,三桓早已掌控魯國國政,這種諫言也無法改變局勢.宰我捏造警語實是不恰當,但事情過去就不再追究了.
22.孔子說:管仲的氣量真是狹小.有人說:管仲節儉嗎?孔子說:管仲的住家有三處,管理家中的人都只辦一樣事務,不兼辦其它,人事費龐大,哪算的上節儉.又問:有如此規模的家業,那管仲是依禮而行的嗎?孔子曰:國君立屏風遮門,管仲家也仿照立屏風遮門.國君為應酬之禮設有放空酒杯的酒台,管仲家也仿照設酒台.這都違反禮制.如果管仲知禮,那還有誰不知禮.
23.孔子與魯國的樂官談音樂說:我所知道的音樂是-開始五音六律要聚合,接下來要能和諧,音節分明,相續不斷,這樣才能完成樂曲.
24.衛國儀城掌封疆的官請求引見孔子.說:只要是君子來到此地,我都會去拜訪見面.於是隨從弟子引見孔子後出來說:孔子的弟子啊!你們不用擔心憂愁你們的老師失位去國啊!眼前的天下已經無道已久,上天將以孔子為金口木舌的大鈴(警世鐘),代天宣化恢復大道.
25.孔子說,舜帝的韶樂盡美又盡善,而武王樂只有盡美,因伐紂而不能盡善.
26.孔子說:居上位卻不能寬宏大度,行禮時又無誠敬的心,遇喪事又無悲哀的心,我要怎麼看待此人呢?
原文
1.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3.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4.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齊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6.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7.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8.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為也?」子曰:「繪事后素。」曰:「禮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矣。」
9.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10.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11.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13.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吾所禱也。」
14.子曰:「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15.子入大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16.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17.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
18.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19.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20.子曰:「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21.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23.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繳如也,繹如也,以成。」
24.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25.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26.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