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二 十 二 章
曲 則 全。枉 則 直 。
窪 則 盈 。弊 則 新。
少 則 得 。多 則 惑 。
是 以 聖 人 抱 一 為 天 下 式 。
不 自 見 故 明 。
不 自 伐 故 彰 。
不 自 是 故 有 功 。
不 自 矜 故 長 。
夫 惟 不 爭 。 故 天 下 莫 能 與 之 爭 。
古 之 所 謂 曲 則 全 者 。
豈 虛 言 哉 。 誠 全 而 歸 之 。
第二十二章 抱一章 第二十二講 不用爭奪的爭奪
曲則全.枉則直.
能夠虛受委屈的人,他的心境一定是很完全的.能夠函受冤枉的人,他的心性一定是最坦蕩率直的.
漥則盈.弊則新.
能夠低心下氣的人,他的心靈一定很充盈圓滿.能夠忍受穿用破舊衣物的有德之士,他的心地,一定非常清新.
少則得.多則惑.
能夠減少自己慾望的人,他的心中,反而什麼都有,什麼都得到.所以說貪求外在物質的人,他的內心是最迷惑的.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因此聖人的心境是充實的,他抱持著--心的原點 [佛性] ,就足以為天下人的模範.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
所以說不固執自己成見的人,他的心才能夠明白.不自以為是,認為自己才是全對的人,他的德行才能夠彰顯出來.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不誇耀自己功德的人,才是最有功德的人,因為他將功德保全於心性之中,沒有遺漏.不誇耀自己才幹的人,他的才幹才能長久,因為他不驕不傲,更受人尊敬.
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因為他不與人爭奪,但是他不與人爭奪,反而天下的人,沒有一個人可以跟他爭奪.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因此古人所說 [委屈就是完全] 的道理,難道是虛偽的言論嗎?所以說能夠時時
[誠於中] 的人,天下自然就歸向於他.
後記:
人因為開始有自我觀念[我見.我執]之後,開始對外在的一切事物有了對待的心.
然後開始追求對自己有利益的事.然而,對自己有利,並不一定對別人有益,也因此,私心跟慾望產生,然後,是非就一直不斷的產生了.如果說繼續為了私心跟慾望,而不理其他人的感受繼續做為自己有利的事,到最後,必定眾叛親離,甚至連親身骨肉都難保.這是必然的結果,不變的定理.可是知道歸知道,誰又能捨棄我執我見,放下私心與慾望呢?然而老子告訴我們要能承受的住委屈,因為天道損有餘補不足.
今日委屈了,吃虧了,反而能夠心安理得的睡著.來日,一年.二年.十年..甚至一輩子,都不會記的這件事.然而,對方在心理上會永遠記的到老死的,而這種心理上良心上的折磨,難道會好過嗎?而[誠於中],也就是發自內心的真誠.人的心念是有磁場的,科學也印證善惡有能量.所以只要是發自內心上的真誠,來對待週遭的人事物.
你將會是那最強而有利的磁鐵,永遠是那麼的具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