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十 七 章
善 行 無 轍 跡 。善 言 無 瑕 謫 。
善 計 不 用 籌 策 。 善 閉 無 關 鍵 而 不 可 開 。
善 結 無 繩 約 而 不 可 解。
是 以 聖 人 常 善 救 人 。故 無 棄 人 。
常 善 救 物 。故 無 棄 物。
是 謂 襲 明 。
故 善 人 者 不 善 人 之 師。
不 善 人 者。善 人 之 資 。
不 貴 其 師 。不 愛 其 資 。
雖 智 大 迷 。 是 謂 要 妙 。
第二十七章 襲明章 第二十七講 至善的人
善行無轍跡.
至善的人,他行善於天下,心理沒有虛偽的做作,也不想讓別人知道的念頭,因此他的心中,絲毫不留下行善的痕跡.
善言無瑕謫.
而且至善的人,他說話的時候純粹是自然本性的流露,因此他所說的話,就是真理.所說的既是真理,當然就讓人心服口服,所以也就沒有缺點讓人責備.
善計不用籌策.
更何況至善的人,他的心就是佛,佛就是他的心,所以他所作的事,不用什麼計劃,一行一動,都是仙佛的顯現.不像凡人,想做好一件事情,都是用盡心機,結果無論怎麼算,怎麼計劃,所做的事情,還是離不了因果輪迴.
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
還有至善的人,他的心境,物我兩忘,純粹自然無為,不去執著身外之物,所以他的心門,不必使用門鎖,別人也偷不了 [他的解脫之心].不像凡人巧設機關之門,裝設門鎖,可是最後還是被奸詐之徒破壞.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而且至善的人,他立了誓願要救度天下之人,因此他時時刻刻不會將這個誓願忘記,因此天下的人,也時時刻刻沒有忘記他的恩德,像這種不必立下條約,不必交換信物的約定,可是有誰能夠解開他們的約定.不像凡人經常以信物約定,或是立了契約書,好像已經用約定將兩個人綁住,可是到後來還是難免有一方黃牛,而解除了約定.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
所以聖人,他具有以上至善的心境,因此他常常懷著善良的本心去救助別人.
故無棄人.
他認為教育是不分別的,所以他不嫌棄人的貴賤與賢愚,一樣的施以教化.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所以他的心與萬物合而為一,因此他無論對動物植物,都沒有損毀與輕棄的念頭.這就是聖人他承襲古人的明德啊!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所以至善的人,他的言行,很合乎大道,就成為不善之人的老師.不善之人的作為,就成為至善人的資料.
不貴其師.
但是至善的人,仍然不會執著,擁有老師的資格.
不愛其資.
因為他希望每個人,都是至善的人,所以他也希望,以後再也沒有不善的事,成為他的資料.
雖智大迷.
雖然他有超人的智慧,可是他仍然大智若愚.
是謂妙要.
這才是了解真理的人,更是悟到精深之道的人.
後記:
至善的人他具有無相無念無住的心,這種無為的慈悲心,是承襲古人的明德而來.世間萬物的存在都有其道理,所以也就無物可以捨棄,更何況是人.末段的解釋,可看出聖人的慈悲心.與平等心.而且雖有上等智慧卻大智若愚.古聖曾言:[我為牧羊人,有一百隻羊走失,最後找回九十九隻,我不會因為九十九隻羊找回而喜悅,我會因為有一隻沒有回來而悲傷]並非聖人貪心,而是職責所在.牧羊人的職責就是顧好羊隻,一隻都不能少.而聖人他的心寄於天下蒼生身上,因此,天下的眾生便是他的責任啊!